□ 班正堂
黔地多产茶,安顺茶尤香;一瀑冠文旅,两江岭上分;一叶知底蕴,盏茶香万里。
地处黔中腹地的安顺市,两江分水岭,群山包裹,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美誉,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而茶叶也是此地市场的主打。据不完全统计,安顺境内树龄100年以上的古茶树万株以上,1000年以上的古茶树千余株。
安顺素来是贵州重点产茶区之一,除了在此休养生息延绵了上万年的苦茶、甜茶古群落和布依族世代相传的“土司贡茶”之外,二十世纪六、七年代,政府还引进“黑茶”“朵贝茶”“瀑布茶”“云雾茶”“福鼎白茶”等数十种茶,数万亩茶海基地遍布各地。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安顺茶能够从立春开始,到清明前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采摘,这种茶叫“明前茶”,有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最好要数一芽,刚冒出小嫩芽,像麻雀的舌头,顾名思义“雀舌”。清明节以后就普遍量产了,一芽四五叶,舍不得丢弃的茶梗,三蒸三晒制成“粗茶”。惊蛰以后,雨水逐渐增多,气候四季分明的安顺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至21℃之间,早已超过了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10℃。而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比江浙等地绿茶上市时间普遍早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当地俗称“黔茶第一春”。
茶树并不算娇贵的植物,但非要其品质上乘,它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还是十分严苛的。安顺市平均海拔高度在1102米~1694米之间,全境海拔高度560~1500米,具有山岳气候的典型特征。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年平均气温14℃,历史最高气温34.3℃,最低气温-2.6℃,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风速2.4m/s,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宜人。安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更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物种的快速生长的市区。安顺是珠江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多煤矿、群山连绵,两江夹一隅,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5℃。而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和硒的活性生成强度。冷凉的高原气候,较大的温差昼夜,带来了蒸腾的雾气,光线受到雾珠的影响,红黄光得以加强,让茶树芽叶中的硒、氨基酸、叶绿素和茶树酶的水分含量明显增加。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条件,让这来自北纬25度的神奇茶香,飘散到世界各地,带来一连串无可超越的上乘品质,一重重无与伦比的秀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优质生态,是茶树钟爱的天然营养液。
自古以来,安顺茶人秉承着朴实与本真,埋头于云雾之下、土地之上、茶畦之间,用心表达安顺茶人对茶叶品质的追求。
安顺茶使用欧盟标准来严格制茶,注重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确保食用品和茶饮用品的质量和安全零事故。经各级质检部门检测,安顺茶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茶、干净茶、放心茶、健康茶、良心茶。结合安顺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旅一体化”产业集群,推进现代化、标准化、精细化茶园的管控建设,是安顺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的骄人成果。
近年来,安顺市按照“巩固基础,扩大规模,发展生产与市场开拓并进”的理念,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振兴发展安顺茶产业。随着安顺茶在省内外市场的热销,安顺市在原有80万亩茶园的基础上,分别在七个区县新建茶园约5万亩。安顺茶园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在增长,现有100万亩,占全省的10%,连续十年排全省第一。
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在谈及安顺茶时说到,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西迁来到贵州,选择茶叶基础好的地点拟建立中央实验茶场。在选址过程中,最终进入讨论的两个地点,一个是今天遵义市湄潭县,一个是今天安顺市西秀区。最终确定迁至湄潭,因为湄潭更靠近当年的中央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由此可见,安顺出产好茶的名声已经得到茶叶专家的认可。
■ 安顺市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茶叶原产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