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美丽西江 2023年06月30日

□ 唐红生

我到贵州好几次了,今又抵达。在贵阳待了两天,便前往心仪已久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葱茏的山峦、悠闲的云朵、碧翠的田野……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200多公里路程在欣赏美景中不觉已到。

抬眼望去,四周群山环绕,重峦叠嶂,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随山势起伏绵延,层叠而上。耳畔响起汩汩流水声,一条河宛如玉带,将苗寨一分为二。我一直以为,西江千户苗寨之所以叫西江,是由于西江穿寨而过,现在才知此河不叫西江,而是叫白水河。西江是苗语音译词,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后来陆续有其他苗族分支加入。在我眼里,西江千户苗寨就像一位藏在深山中的绝世美人,初见便怦然心动。

石板道古朴自然,临河一侧木栈道铺就。在寨子里随性穿行,吊脚楼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如入迷宫。

吊脚楼名字很形象,因楼通常建在山坡上,有高低落差,需前后分别竖立长短柱子,才能确保每层楼分别处于一个平面上,这就形成了半边着地、半边吊脚的“吊脚楼”。吊脚楼多半为三层,一楼存放农具,关养牲畜;二楼住人;三楼为粮仓。目光落在二楼,长廊轩敞,一条长凳的外围是木质栏杆。苗族女子常在此挑花刺绣,也可聊天、乘凉,因而有个贴切的名字——美人靠。房顶盖着一片片黑瓦,四个角微微翘起,连同带花纹的窗棂、厚实的木板门,无不散发淡淡的古木香味和烟火气息。

西江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很有特色。风雨桥多建于交通要道的河流上,通常由桥、塔或亭组成,因行人过往能遮风避雨,故而得名。白水河上有好几座风雨桥,如一颗颗巨大的纽扣,把两岸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仔细观看二号风雨桥——嘎铥僦(“嘎铥”在苗语里是“螃蟹”的意思,“僦”是“桥”之意),桥面两旁设置栏杆、长凳,形成了长廊式走道。长廊上面还用大大小小的梁木榫卯构建了廊顶,刮风下雨时,方便行人躲雨,平时也可歇歇脚。亭子檐角翘起,顶端雕有宝葫芦和仙鹤等吉祥物,工艺精美。无论河水或湍急或平静,风雨桥气定神闲,似在岁月中遐思。

路两边的店铺门面不大,一家挨着一家。银饰、牛角梳、披肩围巾、苗族乐器……琳琅满目,无不带着厚重的苗族历史和祖先印记。

苗家族姑娘全身戴银,镶在头上,缝于衣裳,亮闪闪的,光彩夺目。最为显眼的是银冠,缀满银片做成的花鸟,时不时发出风铃般的声响,悦耳动听。苗族人最为注重的是银饰,姑娘们身着银饰是最美的呈现。

西江的小吃也极为诱人,诸如麻辣米粉、原汤牛肉粉等,还有风干的牛肉干,真空包装,货真价实,我禁不住买了一些。卖糍粑的在店门口当众加工,现做现卖。一段粗大的树干被掏空,做成了木槽。只见一位苗族群众双手拿着大木槌,一下一下地打着里面厚厚的糍粑。每打一下,会带起一道道黏黏的白丝,细细长长,看样子很耗体力。

苗寨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到此地必定要赴一场长桌宴。我们在一家苗族传统美食店就餐,在狭长的桌子前落坐,桌上摆满佳肴。这是一家“旅游扶贫带动示范户”,想来红火的生意,也带动不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芦笙响起,盛装出场的苗族姑娘一边唱歌一边给客人敬上米酒。她们各拿一只碗,由高到低连成一线,最下的碗直接连着客人的碗,然后从高处斟酒,酒便流到客人碗中。如若不喝,他们会不停地围着你唱歌。酒歌悠扬,米酒醇香,气氛热烈,南来北往的游客,个个酒不醉人人自醉。

晚饭后,太阳沉到山的另一边。我到山顶上的观景台凭栏遥望,苗寨全貌尽收眼底。千户苗寨的“千户”并不夸张,足足有一千余户人家。密密麻麻的吊脚楼比邻而居,从山脚向山顶铺展开去,快把两座山头包裹起来,蔚为壮观。在大山的背景下,吊脚楼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似在听苍山滴翠的声响,大山也在静听银饰碰撞发出的天籁之音。

天色渐暗,千户苗寨起先点点灯光不大显眼,仿佛是散落在山间的星星,高高低低,明明暗暗。天空慢慢地蓝起来,吊脚楼渐渐消融于茫茫夜色中,而漫山遍野的灯光闪烁,如梦如幻,简直成了灯的海洋,神秘而幽静,娇媚而迷离。万家灯火把白水河染成了五颜六色,似银河泻入深山,恰如“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诗境。

回到民宿,门上挂着的红灯笼透出朦胧的光亮。我静静地坐在窗边,仰望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一轮圆月高悬半空,清辉洒向苗寨。我沉浸其间,久久不能入眠,脑海中浮现苗寨情景。它不仅有外表的风景,更有历史的灵魂,就像一件被匠心捶打千年的银饰,精美而富有内涵,透出迷人的光泽和华贵的气质。

■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是国家4A级景区。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