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3年06月30日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及运营平台(“数字底座”),以数字技术融入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截至目前,黔南州已建立411万居民个人数字账户、41万市场主体数字账户和21万项的政策项数据库,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数字基础保障。图为工作人员在监控“数字底座”平台运行情况。刘 续/摄

□ 陈 纪 蒋子越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不可破。”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夯实各民族共同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需要解决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问题,满足新时代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加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必要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当前,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地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增加经济总量的重要手段,进而保障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就是要让当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普惠各族群众,缩小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经济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突出政策支持的区域化和精准性,尤其要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同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要依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等提供的外部嵌入型资源支持,还应紧紧依靠独具当地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内部发展型资源支持,在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中逐步形成外部助力和内部动力共驱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努力改变当地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和服务业新体系。民族地区应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打造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优质服务业等为切入点和发力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经济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民族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始终把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要将所有改革发展落实到改善当地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民族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应紧贴民生推动当地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改善民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推进民族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在推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着力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社会治安等民生领域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社会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从制度、政策、法律等层面,为各族群众就业创造条件,提供各类就业服务等,保障群众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并尽快提升就业能力。这种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应积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有序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等。要加大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加快当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办好双语教育等。通过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让适龄学生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当地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医疗卫生应急服务能力,解决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平衡问题,尤其要加强当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在养老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加强探索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要源于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推动民族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各民族在情感上的相互亲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意义。当前,推进民族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也是吸纳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在推进民族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秉持守正创新理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当地文化高质量发展中,必须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将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民族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各族群众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筑牢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在民族地区要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精神引领。民族地区应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领当地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化基础。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