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4年12月13日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以苗族锦鸡舞为例

7月21日,黔东南州丹寨县“2024年丹寨非遗系列活动”举行,旨在促进丹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增进民族团结,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图为丹寨县苗族群众在“2024年丹寨非遗系列活动”盛装巡演中跳锦鸡舞。本报特约记者 杨武魁/摄

□ 唐丽香

苗族锦鸡舞产生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以麻鸟村和羊先村最为集中,同时分布在也改、党早、甲石、羊巫、也都等周边村寨。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密不可分、珠联璧合,祭祖和娱乐是其主要的社会功能。锦鸡舞是芦笙舞的一种,因其轻盈欢快的舞蹈动作、鲜明独特的锦鸡形象和曲调丰富的“四滴水”芦笙音乐,与其他地区的苗族芦笙舞有着明显不同,经多年打造,已成为丹寨县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苗族锦鸡舞的溯源

锦鸡舞主要分布于丹寨县的麻鸟、羊先、也改、党早、甲石、羊巫、也都、党干、南忙等村寨,方圆约五十平方公里,居住着两万多人口。传说此地的苗族先民从东方的大平原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地方,后因洪灾沿江而上,迁徙到这里生存繁衍。据说祖先们只携带了水牛、谷种和芦笙三样东西,由于这里都是崇山峻岭,没有田地播种,他们只得在山腰上开田,以打猎、捞鱼虾、摘野果等充饥度日。有一天,一位老祖公上山打猎时,捕到一只锦鸡,准备煮着吃,在清理锦鸡内脏时,将锦鸡腹内杂物丢在地里,几天后便长出了小米。第二年,老祖公又把小米播撒在山腰的田间,长出了满坡的小米,当地群众因此存活下来,于是当地群众非常感恩并崇敬锦鸡。从此,舞者就模仿锦鸡的样子,头戴锦鸡银饰、身穿仿锦鸡羽毛的手织花带,模仿锦鸡的神态和动作跳舞。舞蹈和吹奏芦笙密不可分,舞蹈动作随芦笙曲调的变化而改变,起初叫芦笙舞,后来逐渐命名为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的主要特征

舞蹈动作特征。锦鸡舞是当地传统节庆中(“吃新节”“苗年”等)不可或缺的节目,届时,村里男女老少会集中在芦笙场,男士吹芦笙在前,女士紧随其后排成一字长队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跳舞,舞步以腰部、膝部的自然摆动为主,腿部动作多、上肢动作少,步伐随芦笙音乐节奏的变化而改变。女士头戴高耸的银雀饰品、身穿花衣系花带、戴手镯,盛装打扮后像美丽的锦鸡,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地区的芦笙舞蹈完全不同。

音乐特征。锦鸡舞音乐以独特的“四滴水”芦笙(低音、中音、高音和特高音四个八度音高组成)伴奏为主,能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舞蹈与芦笙融为一体,动作随芦笙曲调的变化而变化。芦笙曲调有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活泼轻快、热烈奔放等多种风格,旋律强,声音响亮,如同管弦乐队演奏一般,悦耳动听。

舞蹈服饰特征。男士服饰简约质朴,头部包裹头巾,身穿对襟上衣和长裤,颜色主要为蓝黑色。女性服饰则相对繁多,色彩上也更丰富艳丽,上身穿齐腰紧身盛服,下身穿紧身长裤,长裤外搭配超短百褶裙,百褶裙前后系长方形花围腰,后围腰外挂满红、绿、黄、白等颜色的手织花带,花带下绑有撑裙,从后望去犹如锦鸡的尾巴一样美丽。此外,头戴银发箍,发髻上插银雀、银角、银梳等饰品,脚穿翘头绣花布鞋,不管是衣服、裙子、鞋子,还是饰品,大多由花、草、虫、锦鸡等图案构成,穿上盛装后的姑娘宛如一只美丽优雅的锦鸡。

苗族锦鸡舞的文化内涵

锦鸡舞是当地苗族群众日常生活重要的文化活动‌,体现了苗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世代“跳”承,成为一本飞舞流动的民族“史诗”。

山地文化的体现。舞蹈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舞蹈的本体,从而决定了舞种的起源、发展、功能及形态等,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舞种的外部形态、功能、发展等会受到一定限制,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生存环境才能传承发展。锦鸡舞主要以腰部、膝部的自然摆动为主,其主要律动就是“颤”,体现在膝关节的张弛、屈伸之中,呈现出一种自由的韵律之美,舞蹈中“颤”的律动的形成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麻鸟村群山环绕,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是典型的山之村,呈现出独特的山地文化。在崇山峻岭、荆棘满布的自然环境中,当地苗族群众最初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人们每天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时,膝部会自然伸直、弯曲,形成“颤”的律动,上肢和身体也会自然跟随膝部的律动而自由摆动。

农耕稻作生活的影响。锦鸡舞的动作主要集中在脚上,动作有快有慢,踏着地面、踩着节奏,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踩”“踏”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心往下,脚向下踩踏的同时紧贴地面,产生一种稳定笃实的感觉。锦鸡舞发源地麻鸟村地处高山之中,当地群众开山辟田,以农耕稻作生产方式为主,村寨中近400亩的层层梯田,就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如今已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一张旅游名片。人们在农耕稻作的生产方式中,与田地接触最多,而在田地中劳作时,为保持身体的稳定性,脚会自然与地面紧贴,逐渐形成“踩”“踏”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锦鸡舞的动作语言。

图腾崇拜的遗存。图腾被认为与某个氏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一般指某种动物或植物,它是氏族的起源和祖先,被当作氏族的保护者,因而受到氏族的崇拜和敬畏。丹寨县的苗族自称“嘎闹”,锦鸡受到当地人民的崇拜和敬畏。锦鸡舞跟锦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舞蹈的起源上看,由于当地人民感恩锦鸡而模仿锦鸡跳舞,锦鸡是其心目中的神鸟;从形态上看,锦鸡舞塑造的形象就是美丽的锦鸡;从舞蹈动作上看,有模拟锦鸡走路、跳跃、觅食、玩耍、求偶等动作;从舞蹈服饰上看,衣服、裙子、鞋子、头饰等大都是锦鸡图案,这些都体现了当地苗族群众图腾崇拜的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折射。苗族先民在从北向南、从东向西的漫长迁徙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苗族“蝴蝶妈妈”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在苗族先民的观念中,宇宙是一个整体,万事万物出自同一个本源,反映了苗族先民把世界万物都看成是生命的统一体的认识,体现了苗族先民“世界一体、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这种思想认识自然会折射到锦鸡舞的所有事项之中。比如,从动作上看,锦鸡舞的动作注重对锦鸡的模拟,在表演中,人们融入自己的感情,所表演的锦鸡也被拟人化,此时的物与人是融为一体的,这种舞蹈表现形式体现了当地苗族人民注重人与物合、人与自然同一的理念。从舞蹈队形上看,锦鸡舞以“一”字形和圆形为主,而“一”字形和圆形象征源流相依、和谐统一、团结稳定,这也体现了当地苗族人民注重万物和谐统一的思想。从舞蹈伴奏音乐上看,舞蹈与芦笙密不可分,动作随芦笙曲调的变化而改变,注重舞蹈与音乐的融合,两者相辅相成、共为一体,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人民和谐统一的观念是一致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锦鸡舞的生存语境有所变化,但其传统之根、文化之本、民族之魂并没有丢弃,而是保持其独特的个性,从乡间走向舞台、飞向世界,受到国内外艺术群体和公众的喜爱与欣赏。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 2024-12-13 ——以苗族锦鸡舞为例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1025.html 1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