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尚海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2023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学校紧扣“民族团结进步从小抓起”主题,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在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教学楼旁一面的文化墙上,56个民族的卡通人物紧密围绕在一幅大红色的中国地图周边,地图上三个浑厚有力的字“大中华”映入眼帘。
“这些是我们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时做的。”说起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校长都晓华感受颇深。
剑河水鼓舞融入课间操
“第一节,四方舞。”走进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恰逢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这一段别致的课间操每天在学校上演。
随着学校音响里厚重苗族鼓点响起,同学们左右迈开步子,双手甩开,整齐划一,着实壮观。
都晓华介绍,同学们正在做的课间操叫“水鼓舞健身操”,发源于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至今不下五六百年的历史,2015年苗族水鼓舞被纳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族舞蹈为何会变为课间操呢?都晓华介绍,水鼓舞在当地本身就有群众基础,同时水鼓舞奔放而不失优美的舞姿让人跳完之后酣畅淋漓,既能锻炼身体,又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民族风情的舞蹈。把水鼓舞融入学校教学实践是她一直的念想。
为此,都晓华和学校老师集体商议,通过对水鼓舞音乐、基础动作等进行筛选,并结合体操,于2013年编排了《水鼓舞健身操》,将民族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同时紧扣“民族团结进步从小抓起”主题,树立老师与学生的民族大团结意识。
据了解,2016年,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 《水鼓舞健身操创编推广的成功实践》荣获第二届黔东南州教学成果一等奖。鉴于此健身操既具有健身功效,又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2017年,该操在剑河县全县中小学推广,成为该县中小学校大课间的“主题曲”。
珠绣绣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在学生手工艺品展示处,由成千上万颗五彩缤纷的小珠子拼出的民族人物形象和服饰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据介绍,这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校园社团落地的成果展示。
在创建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最初想聘请当地专业的苗绣老师指导学生,绣出56个民族的人物和服饰。
然而正要实施时发现,由于孩子太小,苗绣要用到的针线和剪刀的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
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晓华突然发现网上有一种叫“珠绣”的DIY手工产品,类似于十字绣,不同的是用五颜六色的小珠子代替了针线。
于是,学校统一采购,在每周的社团活动中让学生用这些珠子按照图案将56个民族动漫人物和服饰在网状的底板粘出来。
“还是比较困难”,都晓华校长介绍,一幅图案需用数千个不同颜色的珠子粘连构成,所以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战,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大概只能完成几幅作品。
都晓华表示,这样的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将民族团结意识融入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增强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民族团结进步从小抓起
从2019年开始,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就定期举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队会,在班队会上,老师教学生们认识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和党徽、国徽、军徽、团徽、队徽,讲述五旗五徽的意义和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通过“五旗五徽五认同”校园环境建设,同时完成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等五个学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教育教学、班级活动深度融合,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形式众多的活动课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让同学从小爱党、爱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据了解,近年来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紧扣“民族团结进步从小抓起”的创建主题,以“识五旗、铭五徽”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等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课堂融入为主渠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23年1月,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