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4年10月23日

铜仁市民宗委“三条路径”抓实民族团结食堂建设

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民族团结食堂 (铜仁市民宗委供图)

□ 铜仁市民宗委

铜仁市近年来狠抓民族团结食堂建设工作,在民族特色村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民族团结食堂,探索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强村富民、盘活资产”“产权明确、收益归属”三条路径,推动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紧扣“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推进项目建设

民族团结食堂是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的抓手之一,石阡县坚持把基层基础最关注、移风易俗最迫切作为建设民族团结食堂的出发点。

认真谋划项目。按照民族团结食堂项目建设要求,结合乡村治理、处置村级闲置资产需要,对符合建设民族团结食堂的村(社区)作为试点建设。自民族团结食堂建设以来,铜仁市石阡县投入80万元分别建设了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汤山街道平阳社区)、国荣乡楼上村、坪山仡佬族侗族乡佛顶山村3个民族团结食堂,并结合各民族文化元素,健全红白喜事设备、场所及相应服务队。

高位推动项目。石阡县成立县、乡、村三级工作小组,县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系统谋划项目方案、定期研究部署工作,把民族团结食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县、乡、村三级抓民族团结食堂项目建设工作良好局面。

规范管理制度。聚焦各民族风俗,充分发扬群众意见,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结合农村(社区)实际,讨论并分别制定农村(社区)《民族团结食堂管理制度》,将红白喜事酒席、民俗活动等纳入村规民约,制定办酒席、办活动等标准、规模、礼金等制度,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引导教育群众积极主动践行文明行动新风尚。

围绕“强村富民、盘活资产”路径,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子

石阡县汤山街道平阳社区积极探索民族团结食堂+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酒席服务队,设立红事、白事操办场所,做到红白喜事分别集中办理,为社区各族群众建立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平台。截至目前,社区民族团结食堂开展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16次、举办各种活动10场次,提供搬迁群众就业岗位5个,实现营业收入20余万元。

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探索民族团结食堂+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千年古寨的旅游环境,有效盘活村级闲置资产,整合村级民宿、石阡县委党校培训基地、夏令营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文创基地等资源,打造“吃、住、游、训”一体的乡村旅游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带富一方百姓,有效提升民族工作三项计划工作水平。截至目前,该村承接了全国(省)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4场420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6场500人次、学生夏令营活动3次300人,游客就餐300余人,实现营业收入12万元。

石阡县坪山仡佬族侗族乡佛顶山村利用民族团结食堂+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将民族团结食堂与黄水粑、苔茶等民族产业融合发展,与生态研学、村播基地等齐头并进,民族团结食堂已成为村民议事、民俗活动开展、游客接待的集聚地。截至目前,民族团结食堂承接民俗活动1次接待游客300人次,研学活动4次600余人,培训班2期180人次。

围绕“产权明确、收益归属”原则,全力保障制度公开透明

民族团结食堂是农村“三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资”是村集体最重要的家底。守好这个家底,就是护住了村民的钱袋子。

资产明确到位。按照民族团结食堂建设要求,分别对3个食堂进行资产清查登记,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了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确保民族团结食堂资产不流失。

收益分配到位。按照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管理原则,将民族团结食堂产生的经济利益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管理,适时公开收益情况,按照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及分红协议,督促收益分成分配分红到位。

执行制度到位。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理事会、服务队成员,不断改善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制度和民族团结食堂管理制度,有效规范民族团结食堂正常运行。

--> 2024-10-23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48367.html 1 铜仁市民宗委“三条路径”抓实民族团结食堂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