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5年来,我省残疾儿童获得国家、省、市创新奖300多项,残疾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残奥体育项目中获奖200多项。通过持续推进三期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我省在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和教育质量上得到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贵州累计投入特殊教育专项资金8.75亿元,推进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融合教育专项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创建省级融合教育实验区4个,156所融合教育学校(幼儿园),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2个。
目前,全省20万人口以上县建立特殊教育学校达98%,已建特殊教育学校78所,三级资源中心87个,资源教室586个,特殊教育中职校1所,高等特殊教育院(系)9所,建立特殊教育学前至高等教育全学段体系,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8%。
我省协调建立管理单位和学校共建共享共创的机制,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探索推行学区化管理、区域联盟、集团化办学等运行机制,实行师资互动、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培育一批优质融合学校,促进县域内、校际间普通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发展。
我省还大力支持特殊学校科创教育,创建科创室,2023年我省残疾儿童荣获全国辅具创新设计奖,在“2023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获得中国残联充分认可。同时,引进省外优质资源,建立遵义、黔东南等地与广东特殊教育合作机制,8所特殊教育学校获得帮扶项目11个,累计争取资金1100万元。
为增强特殊教育服务能力,我省探索“幼有善育”新行动、“双高衔接”新模式:联动财政、民政、卫健、残联加强残障儿童监测与筛查,增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创建省级融合幼儿园36所;持续加大普通高中招收残疾学生政策支持,实现383所普通高中招收残疾学生;建立高校与贵州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共建、协同发展的“生源基地”培育模式,今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高考录取率达79%,未录取残疾学生就业安置92%。
为进一步解决我省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满足社会对优质特殊教育的需求,我省将坚持问题导向、锚定目标,到2025年,实现20万人口以上县建成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在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巩固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吸收、延续国际国内的成熟做法和优秀经验,结合省内实情提出新思考、实践新探索,探索“适宜融合”的区域模式,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科研能力提升,有效服务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周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