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文兰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是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三全育人”理念,旨在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理念对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的启示
民族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以研究者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民族志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色。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伯(Alfred Kroeber)曾指出人类学特别坚持田野工作,且将它视为一项机会、一种特权和专业上的特征。功能学派代表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开创的“局内观察法”推动了田野调查根本性创新飞跃,并对其方法和程序规范化,称为“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其中,深入研究对象生活场景中进行一个完整生产周期(约为1年)的田野调查堪称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成人礼”。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实践教学以田野调查为核心,让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田野调查实践,以此获取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也通过这一途径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
在我国民族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田野调查方法无论在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领域,还是国家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的实践领域,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和立论依据,如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西部开发等都离不开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详实的田野调查工作。新时期民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田野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立足现实、注重调查,学以致用。贵州民族大学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推动地方民族工作为目的。实践教学是其中重要环节,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地方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各领域育人资源,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质生产力人才。
民族学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直以来,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从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开设都极为注重实践教学,以立足地方、深入实践为宗旨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制定相应措施和方案,从各层面各领域深入推进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效能。
1.宏观上加强学科建设,锚定发展目标。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区域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办学特点,坚持扎根贵州大地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品德优良、信念执着、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坚持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导向,致力于德、智、体、美、劳的能力素质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备国际视野和地方视野,掌握人文社会科学通识,具有文化沟通、问题分析、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专业技能,能胜任政府机构、市场企业、社会团体、文化单位等工作岗位的素质。
在铆定服务地方社会,回应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积极建立一批文化单位、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村落、大数据应用平台相互支撑、共同协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贵州省博物馆、雷山县西江镇西江苗寨、台江县南宫镇拥党村、贵阳小黑科技有限公司等达成协议,成立民族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田野实践,进行村寨民族文化调查研究,组建村落文化数据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自我能力的跃升。
2.中观上加强课程设计,丰富实践形式。
在课程教学设计层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时常开展教研活动,成立课程群,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互补性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同课程之间进行交互式教学,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利用。另外,执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工作中,吸取多方经验,然后将实践所获得的理念和方法带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方法又使教学内容多元化体现。如,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课题调研等活动中,活动主题涉及乡村治理、文旅融合发展、推普计划、村落传统文化调查等,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积极鼓励、创造条件为广大师生走出去学习与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学院也大力实行“引进来”措施,即邀请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社会与民间各领域的精英到学校给学生开展有关创业、工作管理等实践主题的专题报告或课程,以此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通过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巧妙融合,让学生同时置身田野与课堂,感受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不同要求与相通之处,培养学生立足社会、脚踏实地的务实求真精神与作风。
3.微观上促进生生交流,赋能自我成长。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除在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大力关注实践教学之外,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也深入思考和设计增进实践能力的方式与途径,探索出增进学习能力培育的“研带本”与“务本”计划。“研带本”是指在日常学习、项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面推行研究生带本科生的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交叉组队,让研究生发挥学长优势,也让本科生对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有长远打算,在此过程中增进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朋辈间学习互动的积极效应。“务本”计划则以本科生为主,开展读书活动、家乡文化调查汇报、创新研究等活动与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激励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家乡的文化与社会调查研究中,锻炼学生洞察社会、调研问题、交流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两项计划的尝试与实施,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明显增强,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
实践教学促进“三全育人”效应
“三全育人”理念中,全员育人是指全体师生都要参与育人工作,强调育人的主体要素;全程育人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进行育人工作,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都要精心安排育人环节,强调育人的时间因素;全方位育人是指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进行育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强调育人的空间因素。在学院优化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度契合与延展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施路径。
首先,充实了育人的主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校内的师生是参与育人工作的主体,社会各领域的优秀成员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如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的基地负责人甚至当地居民、“请进来”的嘉宾和社会各界精英在与学生互动与交往中都发挥着育人的作用。
其次,延伸了育人的过程。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中,通过扩展教学的空间和场域,育人的过程也得到了延伸,在学校教学的育人过程之外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过程,将单线的育人时间变为多线进行,实质是延伸了育人的过程。
再次,扩展了育人的领域。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空间得到扩展,同时也扩展了育人的领域。经过在不同场景的实践锻炼,让学生不仅在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培育,甚至在待人接物、临场应变、交流表达等方面也得到培育和锻炼。
综上所述,经过深入探索与实践,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实践教学促进“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成效可圈可点,学院将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为进一步促进“三全育人”出新招、下实力,进一步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制定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考评跟踪反馈措施等,让实践教学成为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