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召侠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把握好实践进路。
中华民族的产生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内部拥有共享的民族记忆、历史、语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近代国家所创造的统一的民族市场、独立的国家主权及共同的法律政治体系。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包含各民族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各民族成员应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聚力量、共同奋斗。互嵌式的社区结构内部是中华民族各族成员,有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各族群众,这种密切合作的环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国家的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及“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创造了条件。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统筹各地区城乡建设布局,在产业规划、商贸市场选址等具体工作中,在对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投入中充分考虑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既能够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物质条件。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嵌入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坚持民族平等为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为目标、推动民族互助为手段、促进民族和睦共处为要求,增加互嵌式社会内部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特别是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互嵌式社会治理应对流动人口的权益和福利进行有效衔接、全面覆盖和同质享有,探索以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的情感升华。同时积极使用先进的智能化、数据化和绿色化科技提升互嵌式社会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