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委统战部近年来着力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依托“统战+”工作载体,创新推动统战工作提质增效,画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统战+民营企业”,当好“店小二”。立足于助企发展、惠企帮办,多方面提供“店小二”式帮办服务,实现助企“零距离”。落实龙里县2024年工业领域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大比拼”实施方案,将全县460家企业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网格,明确21名县领导及21家单位采取“1+1+N”模式包保网格企业。健全完善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制度,明确11名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11家商会,畅通县级领导与商会沟通渠道。扎实推进网格化包保服务,对全县7964家企业按照行业属地实行分类包保。着力打造“企业特派员”升级版,2024年新选派45名“企业特派员”,为188家重点企业(项目)提供“一对一”“一对N”精准服务。2024年3月,成立龙里县银企合作服务中心,搭建政银企合作新平台。
“统战+乡村振兴”,激活“新动能”。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整合统战资源,持续推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在助力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中大显身手。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132家民营企业与66个村(社区)进行“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900余万元。引导民营企业帮助销售农产品193.4万元、购买农特产品613万元。恒力源、昌哥食品等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业,实现户均增收1800余元。着力打造“基层统战·重教兴学”品牌,动员民营企业、非公经济人士、新乡贤等关心、支持和参与重教兴学行动。2023年筹资336余万元,奖励乡村学子7618名。累计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00余万元,实施产业“以奖代补”、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44个,惠及全县25个民族村寨。全县4个民族特色村寨,年均接待参观体验人员达6万余人次。
“统战+文明实践”,传播“好声音”。采取“阵地联建、队伍联动、活动联办、服务联享”的模式,找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统战工作的契合点,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统战工作的双向奔赴。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与统战工作阵地深度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点体系建设,建立88个镇(街道)、村(社区)乡贤会,实现镇(街道)、村(社区)乡贤会全覆盖,扩大统战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动员新乡贤、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联动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等活动。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集中示范、群众性文艺文化活动等为契机,联合举办“龙跃黔中”“舞林大赛”“民俗趣味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百余场次。围绕“送文化”“送关爱”“送健康”“送安全”“送法治”等主题,利用元旦、春节、“3·5”学雷锋日等,集中开展健康义诊、爱心义剪、应急救护、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32场次,为群众送上一站式、多样化的服务“套餐”。
“统战+基层治理”,构建“同心坊”。运用统战理念和统战方法,推动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治理质效。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将网格作为最小治理单元,调集统战资源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社区网格建设“红石榴之家”“乡贤调解工作室”等平台,运用乡贤会、新联会、知联会、网联会等资源,组织专业人才以法律顾问、义务调解员身份,常态化调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收集办理社情民意630余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9起。创新开展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全员接单、组织晒单的“四单”模式,有效调动统战资源和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今年以来,通过“四单”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70余件。大力推行“积分制+移风易俗”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开展“赋分争优”改革试点,建立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加减分事项清单,以“积分制”的方式破解各类陋习,推动乡村文明行动蔚然成风。(莫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