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4年05月24日

当年红军在桐梓

□ 王 霞

时光荏苒,距离红军长征途经遵义桐梓已近九十载春秋。那悠远的枪炮声、马蹄声至今仍激荡人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成功突破乌江天险,红二师于1月7日清晨智取遵义城后,中央军委迅速命令红二师先头团向娄山关前进,以驱逐和消灭该地敌人,并相机占领桐梓。

1月10日拂晓,中央红军红二师四团在娄山关两面夹击,成功击溃在此守候的贵州军阀侯之担部队,一举夺取天险娄山关,随后长驱直入桐梓,于10日上午顺利进占桐梓城。那天的桐梓城,天空阴沉却并未下雨,虽是寒冬腊月,却并未显得特别寒冷。清晨,县城那条由石板铺就的宽敞大街上,依然回响着“卖锅巴糖开水,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街上来往的行人并不多,一些人不安地向南门张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而那些有钱人,则早已闻风而动,得知红军已经占领遵义城并正朝桐梓而来,他们惊恐万分,连夜带着家眷和财物逃往乡下,有的甚至藏身于城外的仙女洞、潘龙洞等隐蔽之处。

大约八点钟,突然从南门跑来几人,他们边跑边喊着:“来了!来了!”声音低沉而急迫,带着几分惊恐。街上的居民们不明所以,跟着慌慌张张地跑动,紧接着到处响起“乒乒乓乓”的关门声。一时间,街上空无一人,只剩下异常的沉静。

不一会儿,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铁器的碰撞声,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是侯之担的败兵如潮水般涌来,但这次他们没有像以往那样喧闹,个个拼命向北门方向逃窜,喘息声汇成一股气浪向前滚动。败兵涌过后,留下一片寂静。

突然,大十字上空响起三声枪响,紧接着十几个身穿灰色军装的战士提着枪大踏步向北门追去。随后又有十几个战士加入追击的行列,街上再次恢复了静寂。渐渐地,街上开始响起开门声,并有人走动。

打铁工人杜少云和皮匠潘永章等人议论纷纷:“怕啥,红军是打富济贫的,他们对穷人好,我们应该去欢迎红军。”然而,对于如何欢迎红军,大家却一无所知。杜少云提议:“干脆我们买点火炮,等红军的‘长官’一到,我们就放。”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凑钱买了些火炮。

上午十点左右,红军果然如期而至。大家赶忙去接,刚走到官渡河,就看见红军长长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人数众多。红军的大部队进城了!大家开始仔细地观察,因为之前听说红军是“红眉毛,绿眼睛”,但仔细一看,红军的战士们和普通人并无两样,他们还热情地跟大家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就像分别已久的兄弟。红军边走边把宣传单发到老百姓手上,讲话也是轻言细语的。

杜少云等人跟着红军的队伍走,一直想找机会等看见红军的“长官”就放火炮。然而,他们看来看去,红军战士们都穿着灰衣裳、戴着八角帽,根本分不清哪个是长官哪个是兵。于是,他们干脆点燃火炮,“噼噼啪啪”地放了起来。红军见了,笑呵呵地说:“大家辛苦了,谢谢你们!”

进城后红军,排成整齐的队伍,从南街到北街,就地坐下休息。那时正值数九寒冬,他们身上穿的还是离开根据地时秋季的单薄衣裤,让人看了都觉得心痛。

杜少云感受到红军是真正为人民着想的部队,于是,他拿着铜锣四处奔走,呼唤躲藏的乡亲们出来迎接红军。在他的宣传下,乡亲们纷纷打开大门,迎接红军的到来。就连那些不明真相、外出躲避红军的群众,也陆续回到县城。一时间,“热烈欢迎红军”的红旗挂满了家家户户,像火一样红。

当时的桐梓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县城,有着“有官皆桐梓,无酒不茅台”的美誉。当时主政贵州的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人都是桐梓人。他们在外地发迹后,回到桐梓城购置田产,修筑华丽洋楼。这些洋楼三层两阁,小青瓦顶,红漆木门,有的还雕有花纹窗子,石狮守门,石坝围栏,坝前还停有小轿车。他们还拥有自己的小发电厂,夜间电灯闪亮,尽显富贵荣华,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然而,与这些权贵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桐梓的老百姓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被称作“干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生活状况十分可怜。

红军到达桐梓后,将乡亲们聚集在万寿宫召开群众大会。针对桐梓地方军阀的现状,红军向大家宣传红军和“干人”是一家,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要团结起来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红军的宣传唤起了民众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的激情。群众慢慢向红军靠拢,并称他们为“红军先生”,主动给红军烧茶煮饭,带路当向导,报告敌情,制作军服,碾米,打草鞋,打马掌,购买各种药品。

红二师指战员牢记进占桐梓前中央军委对他们的要求:“进入桐梓的主要任务,除侦察敌情和道路、征集资料外,还要没收贵州军阀王家烈、毛光翔、侯之担等人的家产。”在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后,红军决定建立群众组织,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于是,中央红军在桐梓首先成立了南郊革命委员会,大家推选杜少云担任主席,牌子就挂在黑神庙门口。随后又成立了西郊革命委员会、东北郊革命委员会,后来还建立了中共桐梓临时县委和苏维埃政府。

人民群众首次实现当家作主,桐梓城内焕发出崭新的气象。在广大群众的积极检举揭发下,红军迅速行动,组织群众在县城内对22家土豪进行了坚决打击,收缴了他们的不义之财,并交由革命委员会公平地分发给贫困的群众。

红军进一步了解到,县城中的一些“大绅粮”和官僚为了藏匿财物,竟将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藏匿于蟠龙洞、天门洞、仙女洞等幽深的山洞之中。针对这一情况,红军果断决定对这些山洞进行攻打。蟠龙洞地形相对平坦,红军战士们顺利攻入;而仙女洞则位于魁岩的半山腰,地势险峻,给红军的进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至于天门洞,更是悬于半空中,距离地面高达30多米,离洞顶也有20多米,其险峻程度令人咋舌。然而,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最终成功攻破了这些山洞,并缴获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衣物等物资。几百斤的大烟、一千多担的粮食、一万多斤的食盐,这些惊人的数字令人叹为观止。

红军将这些收缴来的财物悉数分给了贫困的百姓,群众很感激,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能穿上新衣服,吃上饱饭。他们深知红军急需粮食和衣物等物资,于是县城中的一百多名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昼夜不停地为红军碾磨粮食二十多万斤,并赶制了五千多套军服。红军则利用缴获的一百六十多斤黄金,购买了一批先进的通信设备及其他必需品。

在红军的感召下,桐梓人民积极支持红军的革命事业。红军在桐梓两次“扩红”,近一千名桐梓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为红军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红军离开桐梓快九十年了,但桐梓人民的心中仍然深深铭记着他们的恩情。桐梓音乐人陈龙以桐梓民歌的风格为长征歌谣《盼望和想念红军》谱写了动人的旋律:“红军走了我在想,想他留在桐梓县;红军走了我在记,红军恩情记心间;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作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

■ 王霞,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桐梓县文学协会主席。有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各报刊。

--> 2024-05-24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43731.html 1 当年红军在桐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