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将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融于导游词中,积极开展文化及民族团结研学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江论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在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西江千户苗寨的创新实践,可以说是贵州景区开展旅游促“三交”的生动典范。
自2022年国家三部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以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已成为各地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举措,成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抓手,更是成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期间,贵阳市举行的民族巡游大联欢活动,以民族团结、共同联欢为主题,不仅集中展示多彩贵州的特色民族文化,而且让更多人看到了贵州更加开放自信、充满活力的新面貌,同时还通过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那么,我们在文旅活动的开展中,如何把旅游促“三交”计划生动融入其中?贵州《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实施标准赋能行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和“融”的鲜明导向,按照融入规划设计、融入景观景点、融入展示展陈、融入活动场所、融入观摩路线、融入各类活动、融入宣传宣讲、融入教育培训、融入讲解解说的“九融”标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内涵融入各类文博场所、景区景点建设。这些要求,为景区景点展示展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向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对标准赋能行动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九融”从规划设计到景观景点,从展示展陈到观摩路线,从教育培训到讲解解说,可以说涵盖了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全方位的落实。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景区景点及重点公共场所要立足自身特点,全方位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现各个要素的互嵌、共融。
时间新故相推,实干接续发力。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贵州,旅游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023年,贵州接待游客达12.8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约为1.46万亿元。通过旅游活动,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在旅游发展中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我们期待通过标准赋能行动的深入实施,让“九融”成为各大景区景点、博物馆等的自觉行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力唱好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曲,让各族群众在“吃、住、行、游、购、娱”中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助力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