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孩子深入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挖掘研学资源,在研学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
贵州《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实施研学资源挖掘行动。充分挖掘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屯堡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环境气候等资源,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游、生态研学游、人文自然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高全省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悟力。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成立“研学联盟”,打造研学精品线路,拓展研学项目,深化研学内涵,提高研学组织水平。这些要求,为全省各地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年来,“研学游”热度不断攀升,成为假期许多家长和学生选择的新宠。“研学热”的背后,是研学需求的集中释放,更是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教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产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在“研学游”中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逐步构建起“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当起培根铸魂育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我国,研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开启了中国古人游学之风;司马迁游遍大半个中国,实地考察了各地的风土人情、遗迹遗风,创作《史记》;徐霞客将他的游学经历写进《徐霞客游记》,为中国的地理学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则成为中国教育典范,开创了中国研学旅行的先河。
通过“研学游”活动促进各民族学子“三交”,贵州各地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位于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内的贵州伟泓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借助天文科普“研学游”,研学营地围绕天眼和天空之桥、喀斯特地质奇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开设了研学课程,获得市场强烈反响。在这里,学生既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又能感受到“大国重器”的震撼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贵阳孔学堂以儒学文化为主题,开展与学科、实践、非遗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自然研学课,立足青少年成长,力求寓教于乐,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学习兴趣及探究能力。
学贵有恒,学须崇实。对于各民族学子而言,只有心中树立了信仰,行动中才有力量。要想在“研学游”中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度挖掘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式研学线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研学游”更需要深度展现和阐释好区域文化的显著特征,讲好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中华文化是主干,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重要理念,制定出具有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研学路线;二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成立“研学联盟”,制定好开展“研学游”的准入门槛和条件,鼓励具备条件的旅行机构积极参与其中;三是要破除部门壁垒,“研学游”涉及文旅、教育、民宗、景区等多个部门,需要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研学游”走深走实。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对于“研学游”而言,研是前提,游是载体,学是本质。我们唯有多措并举,通过沉浸式体验,不仅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还让他们了解到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发展成就,让学生在“研学游”中做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让学生于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切实增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