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4年05月20日

奏响奋进曲 共绘“同心圆”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观察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黔西南州兴仁市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于日前举办了宣讲员演讲比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省首个以布依族文化打造的综合性大型人文景区——兴义市“峰林布依”不久前正式开放,景区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其中,通过文旅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近年来,黔西南州各县市立足自身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不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立体化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4月23日,黔西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推进会召开。这一场高规格的推进会,彰显出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重视。

黔西南州为什么如此重视?

成立于1982年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总人口373.46万人,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4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39.18%。

“要深刻认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重要实践,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南实践的现实要求,是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的有效途径。”黔西南州委书记陈昌旭在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增强抓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抓手,聚焦重点任务,精准靶向施策,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高效落实。

黔西南州自成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2018年,黔西南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自获得命名以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成立了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抓好顶层设计,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

该州先后出台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黔西南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以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开展。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新征程呼唤新担当。伴随着黔西南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现全州140个乡镇(街道)有了专职统战委员。截至目前,全州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11个、模范集体3个、模范个人3名;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164个、模范集体12个、模范个人17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黔西南。

有形有感有效纵深推进示范创建

在不久前举行的望谟县“三月三”文化旅游节现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标语随处可见,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氛围随处可感。

近年来,望谟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可体验、吸引人的群众文化“大舞台”,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潜移默化浸润到各族群众心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平台,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创建工作中,黔西南州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七+N进”活动。依托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博物馆、文化馆等,创新方法,打造示范亮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获首批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黔西南州委党校获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打造了兴义市桔山广场、兴仁市东湖公园等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及义龙新市民二小、安龙春潭二小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扎实推进兴义市“1+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等为载体,制作专题片、宣传册等,通过广播、电视、LED显示屏等线上线下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持续开展“三项交流计划”,是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举措。

黔西南州积极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五旗、五徽、五认同”为主题,有效将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融入新校园、新环境;举办黔西南州学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青少年足球训练队到新疆喀什地区参加2023年黔新“石榴籽”杯足球友谊赛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实现让各族师生积极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黔西南州大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出台《黔西南州高质量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实施方案》,打造“蜂王行动”“龙吟架子工”等劳务品牌;持续推进新市民社区建设,创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示范社区。坚持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辅”的“三治”融合乡村振兴治理体系,以“乡村振兴公约”“村民议事”等为抓手,大力弘扬文明乡风,破除陈规陋习。

黔西南州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大力推进“文旅+”和“+文旅”发展,先后举办了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全省旅发大会等活动,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国家民委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和测评指标体系,我们进行了深入学习,并认真遵照执行,结合黔西南实际,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黔西南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州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陈秀玲说。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初夏时节,走进晴隆县城旁的阿妹戚托小镇,散发着诗意与美好。而比风景更美的,则是搬迁群众的日子。

阿妹戚托小镇入住的都是原三宝彝族乡的搬迁群众。三宝彝族乡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土地破碎贫瘠,道路交通闭塞,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9%。

为了摆脱贫困,当地政府对原三宝彝族乡进行整乡搬迁,搬迁出来的群众安置在县城旁的阿妹戚托小镇。

夜幕降临,小镇广场上的篝火准时点燃。“现在晚上的活动越来越丰富,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搬迁户王成美拉着孩子的手惬意地散步。2019年3月搬到小镇后,一家老小都十分喜欢现在的居住环境。

环境美、产业兴、人心齐。为了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阿妹戚托小镇将“景区化”治理与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相结合,精心挖掘民族歌舞、民风民俗、民族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规划建设文化一条街、民族工艺一条街等,既丰富了景区业态,又增强了新市民的文化自信,逐步构筑好新市民的精神家园。

截至2023年底,阿妹戚托小镇共接待游客46.47万人次,其中过夜游2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76.9万元;7300余名新市民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4%,成为黔西南州各族群众携手迈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见证。

为了实现“各民族一家亲,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期盼,黔西南州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举全州之力,按照“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和“四逐四准”工作法,深入实施新市民计划,完成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少数民族群众22.15万人,占比65.44%。

2020年,黔西南州7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如何让搬迁后的各族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过上美好的新生活?

黔西南州把搬迁安置社区民族工作作为新市民计划的重要内容,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为抓手,全面开展“四帮”服务推进“五共”社区建设,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在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公约,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民族文化墙、民族工艺品展示区、乡愁馆等,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局面持续巩固。

作为民族自治州,黔西南州共有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28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117个。2018年以来,黔西南州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5240万元,实施项目709个,切实改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升了民族传统手工艺水平,有效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如今的黔西南,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城镇品质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旅游产业加速提质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55.3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552.24亿元,累计减贫47.1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顺势开启,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今朝黔西南,山水风光之秀、城乡风貌之美、民族风情之彩、人文风韵之厚融为一体,一幅城乡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 2024-05-20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观察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43499.html 1 奏响奋进曲 共绘“同心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