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4年05月17日

把日子过好

□ 付 宴

20世纪50年代,父亲的家境是很不错的,但因祖爷的历史问题,家境日渐衰败,于是,外曾祖母看到父亲一家困苦的生活和奶奶的艰辛,就和奶奶商量决定把父亲送到舅爷家收养。

父亲来到舅爷家后,成了家中得力的劳动力,放牛、割草、挑水、背煤、种庄稼,什么苦活重活都干,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太多苦难,这铸就了父亲一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到了上学年龄,舅爷让父亲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弟弟妹妹,父亲学习勤奋,初中毕业中考,虽然考了全校第一,但因祖爷的问题没被录取。

父亲痛苦过、迷茫过,最终坚强的性格占了上风,低迷生活了一段时间,就迅速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到劳动抢工分挣口粮的热潮中。

后来,生产队买来了一套面条加工机,父亲有幸被选去参加生产管理。经过那段时间的劳作,父亲掌握了各种加工技术,这为他后来发展加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在舅爷的张罗下,父亲和母亲结婚了。

母亲娘家离小街不远,在母亲小的时候,因为外公受伤意外过世,外婆带着母亲和舅舅艰难地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辛。母亲幼小的心灵遭受外公过世的沉重打击后,人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跟随外婆寒耕热耘,在半饥半饱中慢慢长大。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像两个苦命的瓜儿,挂在舅舅家大房一侧十来个平方米的“偏厦”。

“偏厦”是一间上下两层的土坯房,上层有一个临街的前门和一个靠后的窗户,下层是一个臭气熏天的猪圈。房子的墙常年渗水,房顶盖的草只要遇到大风,好像就要被揭走似的,家里贵重的东西只有母亲陪嫁时的一口红木箱子。

那时,外地来赶乡场的客商很多,他们在小街上收了鸡、鸡蛋、苞谷、辣椒后,就运往附近的乡场去卖。这给了父亲有益的启示,就开始学赶转转场做起了小本生意。不管晴天还是下雨,父亲穿着母亲编织的草鞋,从乡场收集鸡蛋辗转百里到城里卖,又从城里倒腾些锅瓢碗盏回来。渐渐地,我家的小土坯房成了个小“百货店”。

在家的母亲没有闲着,每到场天,就去几里之外挑山泉水来卖糖水。

看到场天父母亲忙碌的样子,我和弟弟妹妹也跟着凑热闹,父亲此时便腾出手来去赶场。

百货+糖水,一场下来,我家有了不少的收入。手中有了点活钱,父母又开始了自己的新打算。

父母的新打算是先建房。

建房的地基选在距离小街六十来米的荒坡上。父亲是这样想的,他建好房后就办个“加工厂”。

开山炸石砌墙打顶都是父母自己动手,邻居帮忙。房子建得不是很大,但是是小街上第一家用水泥打顶的人家。

建好的新房有一个堂屋,是用来安装磨面机、压面机、打米机和柴油机的。左右两边厢房,左边厢房下是厩,用来养猪,厩上巴街一边当客厅,后面一间做卧室。右边厢房前一间用来生火做饭、晾面,里间是我和弟妹学习休息的地方。

那时小街没有磨面机、打米机,要磨面和打米都要背到离小街十来公里的水电站去磨,当然也要在那儿擀面。如果不想背米去磨,可以在小街上找有碓的人家去舂,但费时费力。

父亲一口气买来磨面机、压面机、柴油机,父母亲又是磨面又是做面条又是打米,在堂屋的“加工房”里整天忙得团团转。

此后不久,我家又买来了榨油机和电动机,成了小街上第一家“多机专业户”,来做面条、打米和榨油的乡亲们经常排队等候。

当时的小街用电,是从五公里外的水电站牵来的线子,线杆是木杆子,电线是几根铝线扭合而成的,如遇狂风暴雨,电杆会倒,电线会断,用电会停。

于是,电站想在小街上找一个懂电又认真负责的居民给他们管电,父亲的自荐得到了许可。

父亲管电后,经常巡杆巡线,时常把老化的线子换掉,把歪斜的电杆扶正,电比以往正常多了。

电相对正常后,父亲买来了电视机,于是,我家成了小街上第一家有电视机的人家。

我不得不佩服父亲的眼光,早些时候,他就把临街家里的一小撮空地建起了一个二十来平方米的小平房,小房窄,没人住,一直在那“丢荒”,但父亲说以后会有用处。

的确,小房对父亲很有用处,父亲把它当做卖钢筋、水泥的地方。

父母以加工面条和打米为主,但不仅仅是加工面条和打米,他们围着市场转,市场要什么就做什么。

他们春夏时以卖化肥为主,秋冬时以卖水泥、钢筋、火炉为主,当然两种一年四季都做,只要有人要,父亲就会随时去县城进货。

父母亲在吃苦耐劳中,一角两角的赚,日积月累,收入一天比一天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但父母亲并不以此为满足,新的计划又在开始。

21世纪初期,我们渐渐长大了,这时父母觉得房子小了,不够住了,又开始谋划着建房。

这次建房的地基选在小街的西边,当时那儿对于正街来说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很多小街人带着怀疑的目光看着父亲建房。因为这个地方费工费钱费力,又偏僻,很多人都不会看中,但被父亲看中了。

父亲建的房子是在一个缓缓的斜坡之上,要建好房子,就得在斜坡下打上水泥支柱,与上面的路面相平才好建。

有人劝父亲另外找地基,父亲只是笑笑没说话。随后父母把老房卖了,就不假思索地干了起来。

事实再次证明父亲的眼光。房子建好不久,小街便延伸了过来,我家房子周围的土地,一时间就被人们疯抢。

父亲修了几百平方米的房子,有四个临街门面,修好的门面被父母一间一间用了起来,卖钢筋、卖水泥、卖化肥、卖米、卖火炉,我家成了小街上第一个门面最多的人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我们也一天天长大。当下,看到子孙多了、大了,已逐渐苍老的父母仍未停下追求好日子的脚步,他们又把老房进行了改造,希望子孙后代都有自己的空间,都有自己的生活……

■ 付宴,六枝特区作家协会会员。在《六盘水文学》《六枝文艺》等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 2024-05-17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43481.html 1 把日子过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