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4年05月14日

“三零四舍”推动互嵌式发展,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坡丘社区——

籽籽同心跟党走 团结奋进新生活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通讯员 蒋海琳

走进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坡丘社区,房屋错落有致、路灯整齐明亮、马路宽敞干净、花坛百花争艳,处处欢声笑语,每个角落都洋溢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51栋楼房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自2016年以来,来自11个村239户840名群众搬到这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三零四舍”模式共同建设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结成互嵌互融“同心籽”,摘“贫”字、贴“福”字,迈入籽籽同心跟党走的团结奋进的新生活。

拨开时间刻度,普古彝族苗族乡坡丘社区用八年的时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守望相助,用一组组数据、一处处变化、一张张答卷,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新篇章。该社区先后获“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贵州省城市民族工作试点社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三零”模式推动各民族互嵌互融

从土坯房到楼房,从村民变居民,从陌生变熟悉,“零起点”发展、“零距离”服务、“零私心”治理,让坡丘社区居民腰包鼓了、心里暖了、日子美了,人人都说“吾心安处是吾家”。

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理想信念上紧紧抱在一起,坡丘社区实现了“零起点”发展,坡丘社区成立之初,来自不同村、不同民族的群众虽起点不同、习惯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奔着共同的目标,大家推荐选举出1个支书2个委员组建了社区党支部,互不相识的3个人在观念碰撞、行事磨合中挑起大梁。社区党支部通过吸纳人才、引进企业、完善设施等,实现了社区的从无到有。

集办事大厅、农家书屋、广播室等功能室为一体的办公楼屹立在社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戏台、村史馆、民族陈列室、卫生室等配套设施相继完善。同时,该社区发展党员12名,培养研究生1名、本科生34名,547名劳动力就业535人,注册企业、个体户13家。

社区通过出售门面、安装屋顶式光伏电板,村集体年收入达11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9000余元增加到2023年的15000余元,生动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以前吃完饭就在家聊聊天,现在一到下午,大家就聚在广场上跳舞,在跳舞的过程中还能认识新朋友,丰富了业余生活。”居民熊丽说。

让各族群众在精神文化上紧紧靠在一起,坡丘社区实现了“零距离”服务。

社区持续拓展“融”的深度、创新“融”的模式,推动各民族互嵌互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每月对外出务工群众进行详细登记,精准掌握务工地点、家庭人口、身体状况等,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该社区新增保洁员、巡逻员、管水员等,深夜巡逻员自发在小区周边巡查,保障邻里安全;每天保洁员自发在小区四处打扫……营造良好环境。

该社区还组织开展宣讲学习140余次,召开群众会180余次,入户宣传1.2万余次;组织开展“四点半”小课堂36期,组织室外观看电影《猎枪》、科教片《车祸猛如虎》等,依托中秋节、彝族年等组织开展民俗活动50余次,通过常态化举办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村民彭加胜系一级残疾,提及社区,他喜笑颜开地说道:“原来住四楼出门时这个背我一次那个背我一次,就不好意思了,后来村里面还出面协调让我搬到一楼,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大家,这就是家呀。”

在高度民族认同上紧紧站在一起,坡丘社区实现了“零私心”治理,让“同心籽”从优到强。

坡丘社区注重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民族事务治理向法治化、社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组建“一站式”服务综合体,走到群众家去看,听听邻里怎么说,结合社区实际想,广泛开门纳谏收,共收集到意见建议1100余条,结合意见建议为各族群众解难纾困,开展活动300余次,办理民生实事3000余件,服务各族群众1.8万余次。

社区组织开展了行为习惯宣传教育800余次,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120余次,维修水管1000余米,填埋管道400余米。

此外,夜以继日开展宣传,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公共区域脏乱差,团结大手小手一起动起来,齐力打扫得干干净净;枯水期缺水,号召大家翻山越岭寻找水源,营造了邻里互帮、干群互助、城乡互联的团结共进良好氛围。

“以前自己拉的水不交钱,大家用水太浪费,现在以表供水后,用多少水就交多少钱,都不敢乱用,节约了好多水。”居民徐兵说。

“四舍”构建互嵌式环境

“昔日茅草土坯房,上街赶集走路忙。扶贫开发高楼起,康庄大道奔远方。”搬迁群众用自编的语言,道出了过上幸福生活的时代赞歌,塑造了“舍己为人、舍己育人、舍己予人、舍己成人”的“四舍”形象。

在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天下一家的包容情怀影响下,各族群众感受到党的关心,形成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各族群众自愿自觉地汇聚在一起。居民浦阳高的下水道坏了,邻居李荣正推掉手里的事情,多方排查,帮助其一点一点地疏通。居民刘梅换因年纪大,腿脚不便,邻居帮助联系家人,将其送到医院。社区干部放弃“舒坦”的日子,多方协调争资争项,广场舞台建设、篮球场建设、室内休闲娱乐室等9个项目100余万元资金在坡丘落地。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舍己为人”已在坡丘社区蔚然成风。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是坡丘社区各族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大家一步一个脚印留下的印记。建设村史馆时,大家主动贡献老物件,居民陶永益甚至将家里祖传的粑粑模捐出来,他说:“现在条件好了,什么都是买现成的,就当给老年人一个念想,给中年人一个回忆,给小孩子一个认识吧!”考虑到搬迁群众都有种植习惯,社区将部分原计划作为绿化带的公共区域,交由群众代管,并邀请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教授群众科学种植,传承原有农耕文化,扮靓环境的同时,减轻日常绿化管理成本。过节大家聚在广场包饺子,过年大家聚在广场拔河比赛,在互帮互助中大家更加互信互爱,“舍己予人”成为坡丘人的标识。

在“三零”模式的推动中,坡丘社区各族群众深刻领会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也在其中学会了“舍己育人”。安置点主要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很多儿童和爷爷奶奶留守在家,附近学校的老师、驻村人员和村里的3名妇女自发在村里开设小课堂,辅导孩子作业,周末教唱民族歌曲、民族手工制作等,关心关怀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外出人员得以安心务工。王琴听到隔壁的张乔富家里常有争吵声,便在楼下巧遇张乔富,以过来人的角色劝导张乔富,在王琴的真诚劝说和鼓励下,张乔富和妻子破除误解和好如初,用真情交流破除认知隔阂。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舍己育人”的故事中,坡丘各族群众的情更深了。

君子当成人之美,坡丘各族群众在互相成就中,实现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村民孔乔路返乡后,表示其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很好务工,动员其他5名居民和他一起去务工,现平均每人每月有6000元左右的工资。2019年盘州市绣媚娘服饰有限公司落户坡丘,除吸纳各族群众就业外,考虑到彝族、苗族等群众有在家做刺绣的习惯,公司主动将订单中涉及组装、绣片制作等交由群众自行带回家中加工,平均每日人均收入达100元左右,搬迁的各族群众有了稳定收入,在工厂上班期间还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了致富技能。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零起点”发展的坡丘社区,在新建村委“零距离”服务的同时,干群联动“零私心”治理,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通了易地搬迁带来的困扰,来自11个村居的群众舍去故里,舍己成人让安置点成为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的社区。

据了解,坡丘社区干群联动,通过办成一件件大事、小事、难事、急事,引导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高质量发展上来;志愿者、寨老们利用闲余时间教授知识,舍己育人让一个个多民族的“小家”化为团结和睦的“大家”;引进企业以工带教,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发展思路清晰、专业技术精湛的致富能人,不遮不掩,舍己予人让安置点群众都有致富门路。

“三零四舍”共融文化,聚拢着坡丘社区的每粒籽,凝聚着坡丘社区的每颗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让各族群众,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三零四舍”绘制社区最大同心圆。

--> 2024-05-14 “三零四舍”推动互嵌式发展,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坡丘社区——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43334.html 1 籽籽同心跟党走 团结奋进新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