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4年05月10日

红军路过猫跳河

□ 李 勇

1936年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率领下,从清镇观游村猫跳河经过,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石三娘摆渡红军、倒马坑的故事等,代代相传。

2月1日早上,晨光初起,太阳从东边露出霞光,石三娘夫妇起了个大早,今天是正月初九,新年还没有过完,两岸走亲访友的人比平时多出很多,年轻力壮的坐牛枷担滑过索桥到达对岸。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为了安全,还是愿意坐石三娘家的摆渡船过河。

夫妇俩洗漱完毕,赶早吃了点甜酒粑粑,扛起桡片,正准备出门下到河边,这时从山下面的小路上,走来几个农民打扮的年轻人,见到她们就招手喊道。

“老乡、老乡,我们是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听到“红军”二字,两口子愣住了,国民党、土豪劣绅宣传说:“红军红毛绿眼,见女人和财产必抢,比魔鬼还可怕。”一时间百姓胆战心惊,一到晚上就早早睡下,紧闭院门。

石三娘是当地有名的“女汉子”人高胆大,性格爽朗,还特别喜欢开玩笑。当村里有人提到红军时,她总是大着胆子说:“我还真想见见他们呢。”

此时突然见到了红军,她在惊慌之余,也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说话之间,红军已快走到她的家门。

“老乡,我们的队伍在对岸,想从这里过河,哪里可以架浮桥?你能找些老乡来帮帮我们吗?”

石三娘定眼看了一下这几个年纪轻轻的红军,他们说话随和,个个眉清目秀,和蔼可亲,并不像国民党与土豪劣绅宣传的那样。再看看他们身后的河边,左面的松林中,战士们靠着石头、大树休息,这大冷的天,他们没有进入老百姓的家里,也没有拿老百姓的衣服棉被取暖,这样的军队哪里有?

她与战士们寒暄几句,就放下桡片,同丈夫一起到后山的寨子中找人去了,等她叫着一帮人来到河边,先期到来的余炳成、王树安、王子兵、秦怀银、郭光明、杜成方、陈昌华、王明先已经开始扛木,拿绳修桥了,军民一起,到了中午浮桥就修好了。

石三娘夫妇站在自己的院坝中,看见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集结在对岸,开始过河,由于桥窄人多,大量红军滞留在河滩,山坡上。

看到这种情况,石三娘对丈夫说:“我们划船去帮帮他们。”丈夫有些犹豫地说修桥人多法不治众,可划船就是我们两口子,国民党、土豪劣绅知道了,等红军走了,报复我们怎么办?”

石三娘看出了丈夫的心思,推推他说:“我们是以摆渡为生的,就像医生一样,可以来者不拒的……”

在石三娘的坚持下,两口子下到河边,从灌木林中拉出小船。

猫跳河虽然不太宽,但水流湍急,没有些技巧和力量,也是很难把船划到对岸的。

就这样两口子开始接红军过河,石三娘划累了丈夫划,丈夫划累了石三娘再划,不知划了多少趟,也不知道摆渡了多少红军。

这时,船上来了一位高个子,戴着眼镜的红军,大家都叫他首长,石三娘不知首长是什么意思,心里想可能是个当官的吧。首长走时拿出一张牛皮纸,在上面写了几行文字,交给石三娘说道:“等革命胜利了,你拿着这张纸条去找当地的人民政府。”

石三娘还要继续摆渡,就把牛皮纸叠了一下,放在了兜里。

夕阳西下,红军过浮桥的队伍已经可以正常通行了,石三娘夫妇拴好小船,回到家中。

吃完晚饭,已是满天星光,石三娘这才想起高个子红军拿给她的字条,靠近煤油灯打开一看,看了好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原来两口子都不识字。

这年的端午水,涨得又快又猛,石三娘夫妇的房子也被冲垮一半,两口子一合计,干脆搬到后山,与乡亲们一起居住,就是摆渡要多走几步了。

搬家之后,红军写下的那张纸条不知道放到哪里了,上面到底写了什么?也成了一个谜。但石三娘勇渡红军过河,与红军结下的鱼水之情,却在当地百姓口中代代相传。

当日中午,红军大部队在观游村一条长龙从浮桥上过河,这时一位红军首长在喊:“同志们!同志们!让一让,让一让,让辎重先过河。”

一位红军小战士牵着一匹枣红马,“嗒嗒嗒、嗒嗒嗒”,从北岸迅速向南岸走来。

过浮桥之后,小红军牵着枣红马,来到河边,摸着马的脖子说:“你看这水,真干净,多喝点吧!听首长说,我们要过猫跳河,我想猫都能跳过去的河,马和人肯定没问题,到了眼前一看才知道,汹涌澎湃,没有浮桥和船,还真过不去呢?马儿、马儿再多喝点,过了鸭池河,到了黔西、大定、毕节,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我再带你到山坡上,好好尝尝高原的香草……”

饮完水,走过河滩,要上一个大陡坡,小红军让枣红马先走,他跟在马的后面,走了大约五六十米,有个60度的转弯,中间有块大石壁,有些凸出向外,侧面是个凹型深坑。枣红马走到这里,马垛子撞到了石壁上,摔入陡坡下的深坑里,挣扎了几下,不动了……

小红军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惊呆了,回过神迅速迂回跑进大坑中,摸着枣红马的鬃毛说:“马儿、马儿,你快起来,你不能走,从井冈山到湖南,再到这猫跳河,我们经过多少枪林弹雨,你都挺过来了,快起来,起来呀!”

枣红马好像听懂了小红军的话,流出几滴眼泪,慢慢闭上双眼,任由小红军如何大喊,始终再没睁开眼睛。

战士们走过来,拉起伤心的小红军,把凹坑中的文件、物资、马垛子拿出来,上坡在老乡家借来锄头、撮箕,周边挖来泥土,把枣红马埋在了坑中。像对战友一样,脱帽告别,拉着哭泣的小红军,往镇西卫的方向走去。

为了纪念这匹英勇出色的红军战马,人们称这里为“倒马坑”,现改名“勇骏道”。

2022年,政府出资把红军渡河走过的羊肠小道,改成石板路,2024年又再次把石板路加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伟大的历史。

不管是过去的“倒马坑”,还是现在的“勇骏道”,人们走过这里,都会为大坑中的红军战马,投去深深的敬意!

写完这两篇红色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伟大的历史告诉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当年红军和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 李勇,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有作品发表于《中国诗人》《诗歌月刊》《延河》《鸭绿江》《散文百家》等。

--> 2024-05-10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43279.html 1 红军路过猫跳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