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米立军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组织保障
夯实政治基础
“我们广泛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都匀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都匀市压实各部门、镇(乡、街道)创建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该市把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积极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将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整合资源开展好创建工作,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同时,把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等体系,创新宣教载体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组织“双语”宣讲团深入少数民族村寨、移民安置社区,用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宣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鲜活、立体。
“在全市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十进’活动,将都匀市税务局、第六小学、第三中学及龙山社区、潘硐村作为进机关、学校、社区、村寨试点单位。”都匀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说,都匀市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立足资源优势
夯实物质基础
都匀市把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夯实物质基础。
通过抓好岗位人力“两库”建设、技能岗前培训、组织化推动、再就业服务等工作,保障脱贫人口就业稳定。2023年累计收集企业用工岗位信息7万余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427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赴省外务工和返乡农民工返岗1592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836个,帮助脱贫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4311人,安排公益性岗位劳动力650人。
该市依托都匀毛尖茶、中药材、有机蔬菜、高粱等特色产业资源,2023年完成粮食种植38.47万亩,产量达14.49万吨;示范推广红高粱订单化种植1.77万亩,带动6300户农民增收;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产量达6.93万吨、1.22万吨,带动民族地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9263户33326人通过产业发展稳定增收。
以服务企业优存量、招商引资扩增量、推进投产见效益为思路,出台支持工业发展18条措施,推进西南水泥、年产10万吨重晶石加工等25个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以城市功能布局调整、推进城市治理为抓手,2023年完成棚改任务4554 户、管网改造45.16公里、老旧小区改造29个、背街小巷改造14条,划定“潮汐车位”367个,设置“潮汐摊位”451个,着力把“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成为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圈”,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强化资源整合
夯实和谐基础
都匀市积极发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为全市示范创建工作贡献力量。引导和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就都匀市民族团结进步、文旅振兴、乡村振兴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和开展课题调研。
积极探索开展跨区域协作,推动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区域协作机制,共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信息共享和矛盾纠纷联调、节庆活动联办、社会治理联动、民族文化品牌推广等协作,加强在教育、文化旅游、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协作,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特色村寨景区化,景区村寨特色化”原则,积极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以民族文化、茶文化、山地探险、旅游休闲等为主题,选择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村寨进行重点打造,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520万元,先后完成毛尖坪阳、毛尖总阳、归兰潘硐、小围寨大河4个民族特色村寨打造。
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建立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库,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双语”广播、“双语”教学、“送教上门”、双培小分队“一帮一”和“双培推普”APP自主学习等方式,广泛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技能“双培”促进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脱贫攻坚案例教材,《都匀市“双培”教育续写少数民族山区乡村振兴新篇》被教育部列为2022年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典型示例。
都匀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