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紫英
初夏时节,铜仁大地万物并秀,生机盎然。
黔地无闲草,梵天多灵药。近年来,铜仁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国家机遇,通过土地流转、林下种植、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大力发展以黄精、天麻、太子参、石斛等为重点的生态特色药品产业,初步形成了梵净山、佛顶山、锦江河流域、乌江河流域“两山两江”中药材产业带,将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奋力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深挖优势
做精道地药材
好山好水育好药。铜仁境内有野生中药材品种2287种,其中药用植物2086种、药用动物175种、药用矿物26种,涵盖黄精、天麻、缬草、八月瓜、吴茱萸等品种,堪称“梵净药库”。
作为贵州“传统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铜仁市坚定把道地中药材作为打造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三品”产业中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来抓,成立铜仁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三品”工作专班、中药材产业发展专班,增设9个市(县)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从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全产业链精心布局,打好中药材特色产业牌,实施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推进全国中药原料供应基地建设,让铜仁成为道地药材种植、精深加工、高端药品生产的优选之地。
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2.5万亩,产量26.98万吨,总产值43.15亿元,培育经营主体1586家,加工企业104个,精深加工企业11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家,建成规模化基地294个,种苗基地39个,带动农户21603户。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江口县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官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在抢时节精心做好药材管护。
“国药集团同济堂落户江口后,让我们看到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家门口就业,不仅有工资拿,每年还可以领取土地流转费,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官和村党支部书记吴祥政说道。
优化布局
做长产业链条
如何做长中药材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是铜仁市近些年一直在研究和推进的重点。
“地里种的是深溪村传统的一个药材叫水黄连,又叫水灵芝。现在我们每亩地收成能达到8万块钱左右,带动了深溪村周边100多户人家种植。”在石阡县河坝镇,龙腾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文芬一边忙着侍弄地里长势喜人的水灵芝,一边乐呵呵地说。
她和笔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现有黄精中药材示范基地1000亩、水黄连300亩、白及100亩、铁皮石斛100亩,进入丰产状态,每年产值可达820万元。
据了解,龙腾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20年中药材种植经验,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基本掌握了黄精、水灵芝、白及、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技术,可独立完成各种药材的育苗、种植、采收、加工、储藏等环节。成功培育5户种植大户,带动周边155户农户种植黄精、太子参、水灵芝、白及、铁皮石斛、重楼等中药材共计1200余亩,年产值约几万元至20万元不等,切实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德江县贵州洋山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红玲说:“过去因为市场信息闭塞、没有加工环节、销售渠道不畅,德江县产出的天麻长期面临‘优质不能优价’的窘境。现今,延伸加工链,既调动了老百姓种植积极性,又坚定加工企业信心。”
贵州洋山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有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天麻种植、天麻酒、天麻保健食品研发和加工4个板块,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200余万元。
增势赋能
做强中药材产业
“铜仁市中药材品种纯正、品质优良、药效绝佳。”据铜仁市中药材专班工作人员介绍,德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0.57%,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2倍多;黄精浸出物为78.6%以上、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33.6个百分点,多糖含量29%、是国家药典标准的4倍多。
铜仁市充分发挥全国首个“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引领作用,聚焦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以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强化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护,完善道地中药材品牌体系建设,培育了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黔药”品牌价值。
多花黄精优良品种“贵多花一号”成为我省唯一省级认定的黄精品种,天麻酸枣仁咀嚼片获国家健字号批文,同时开发了圣黄精、缬草精油、天麻酒、石斛酒等20余个中药材产品……经推动,这些铜仁特有的中药材不断走出大山,走向了全国各地。
近日,铜仁中西医产业发展再传喜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确定北京市东城区等54地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其中,铜仁是贵州省唯一入选市(州)。搭乘发展东风,铜仁中药材产业崛起之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