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4年05月09日

“融”在一起共发展 “嵌”在一起同繁荣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临近中午十二点,珉城社区“民族团结食堂”开始热闹起来,前来就餐的各族群众有序排队取餐,干净整洁的环境,丰富可口的菜品,颇受社区群众及周边企业职工的喜欢。

“‘民族团结食堂’从去年10月份运营以来,目前已全部进入正轨,每天在食堂就餐的有400多人,有单位干部职工、企业职工、新市民群众,还有社会上一些出租车司机等,现在各方面都运营得比较好。”珉城社区第一书记李众说。

珉城社区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丰茂街道,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搬迁群众2311户10731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占67%,主要为布依族,占总人口数的60%。

作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如何让各族群众在搬迁的同时,在新的环境里尽快安心并发展起来?互嵌式社区建设成为关键一招。而“民族团结食堂”的建设,则成为珉城社区创新推进互嵌式示范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为了让搬迁新市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快融入,珉城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六共”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努力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抓统筹推进,汇聚示范创建合力

“我们家是从小屯搬迁到社区来,之前在老家一直都是务农,来到社区这边,社区推荐我们去外面务工,现在在广东那边,每个月工资有五六千块钱,能挣到钱,娃娃有老人帮我们带,现在各方面都挺好的。”社区居民曹子春说。

珉城社区就业信息员赵珊珊说:“目前社区群众就业率较高,基本上实现了‘一户一就业’。”

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是社区建设中的关键一环。

互嵌式社区建设,需要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出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

珉城社区成立于2017年10月,是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

为抓好互嵌式社区建设,珉城社区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牵头、社区挂点领导主抓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社区齐抓共管、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整合和规范社区志愿者队伍,将社区98名党员、楼栋长、群众代表纳入志愿者队伍建设,利用亲情、邻里情等优势,组建夜间巡逻队、矛盾纠纷调解队等10余支志愿者队伍,细化志愿服务事项,明确岗位职责,协调安排服务活动。

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流动人口服务窗口,窗口下设“双语”服务岗,选派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懂业务、有文化、能胜任的群众,专门为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咨询和办理相关业务,减少少数民族群众办理事务沟通不畅、交流障碍等问题,确保事有人办、困有所诉。

社区还以助老、助残、助困服务为基础,持续开展“颂百年风华 传红色基因”亲子阅读、“四点半学校”课后辅导等“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行动。开展上门服务200余次,走访慰问160余人,课后辅导1000余人次,解决困难儿童慰问金及慰问物资2万余元。

社区立足实际,通过召开群众会、上门征求意见建议等,收集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以解决社区鳏寡孤独就餐困难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民族团结食堂”,给予适当补贴,减少用餐成本、减轻家庭负担、增进民族团结,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让社区群众暖心,让社区“两委”省心,让党委政府放心。

抓载体建设,营造示范创建氛围

在珉城社区党群服务站三楼的文化活动中心,有间小小的乡愁馆,陈列着搬迁群众曾经用过的各种老物件。

乡愁馆的旁边,还设有文化舞台,方便社区居民通过文艺活动展现民族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快速融入新生活。

“别小瞧这不起眼的乡愁馆,许多老人家经常到这里来寻找过往的记忆。”李众表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就是通过这样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有形、有感、有效地影响着各族群众。

在珉城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各方面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与党建工作结合,以讲促学增知识。社区“两委”结合实际,将互嵌式示范社区纳入党建工作重点,将相关知识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内容,实时组织社区“两委”、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使党的大政方针迅速深入人心。

与宣传工作结合,以会代训普政策。社区充分利用召开社区楼栋会、“连心会”时机,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和科学引导,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的再学习、再宣传。

与中心工作结合,以访促宣抓落实。社区把互嵌式示范创建工作与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入楼栋、进住户,使党的民族政策家喻户晓、深入千家万户。

与社区活动结合,寓教于民强氛围。以春节、端午等重大节庆为契机,组织社区群众到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开展节日活动,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民族节目,让各族群众从活动节目中感受和体会到民族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让各族群众真正的“融”在一起、“嵌”在一起。

与专项工作结合,整合力量促融合。在每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节庆日、赶集日等,整合资源,协调民宗、司法、卫健等部门,到辖区集中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等宣传,分层次、多领域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抓创新管理,凝聚示范创建共识

“社区虽然有党员98人,但大多数党员年纪大、学历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于是我们决定实行积分制对党员实行量化考核,每个月支部都会在党务公开栏进行积分公示评比,以此引导更多党员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管理中来。”作为一名老党员,黄仕和对“小积分”推动社区治理“大提升”的成效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珉城社区探索实施党员积分、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积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等多重积分管理机制,优化积分考评、丰富服务事项,使积分管理制从“建起来”向“用起来”“活起来”转变。

这一机制的创新,得到了越来越多党员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50余名少数民族党员参与其中,占党员总人数的50%以上,入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50余条;解决群众困难20余件,共计兑换积分12万分。

社区还积极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该县卫健、农业农村、司法等28家县直部门单位229名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合理设置服务岗位和项目,围绕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所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推进联系未成年人帮成长、联系重点人员帮思想、联系病残家庭帮健康、联系困难家庭帮关爱、联系问题网格帮工作“五联五帮”。

截至目前,“五联五帮”活动共计帮助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关爱73人,联系社区重点人员37人,关心关爱大慢病家庭20户,帮扶联系困难家庭69户,参与网格化管理和服务11个。

伴随着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如今的珉城社区各族群众,正朝着“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阔步迈进。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走过短暂的不平凡的七年,珉城社区却已成为民族地区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重要标杆,先后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搬迁后的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紧紧“融”在一起共发展,“嵌”在一起同繁荣,共同迈向现代化的美好生活。

--> 2024-05-09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43210.html 1 “融”在一起共发展 “嵌”在一起同繁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