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统揽,聚焦构建联动格局、上好思政课堂、办好实践活动、建好育人阵地等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聚焦构建联动格局,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纳入“模范州”“示范州”创建工作一体推进,印发《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关于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宣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结合“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五个认同”进校园行动、“开学第一课”等,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开展专题宣传教育。统战、教育、民宗等部门加强协作联动,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职师资团队,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民族理论政策讲解水平,确保把理论讲清楚、讲到位、不跑偏。
聚焦上好思政课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纳入各类培训内容,编写使用《草原花灯》等校本教材,打造民族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都匀八小推出主题团队课《石榴籽一家亲 民族文化我传承》,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平塘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将“马尾绣”“牙舟陶”专业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传承弘扬好民族优秀文化。整合多学科师资力量,发挥各类学科优势特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语文、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内容,切实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结合学校师生大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少先队代表宣讲、主题讲座等,采取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教师专题讲、学生代表谈心得等方式开展专题课。今年以来,全州700余所中小学校和11所高校开展专题讲学900余场次,覆盖师生70余万人次。
聚焦办好实践活动,拓宽培育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途径。抓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州内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共同开展文艺汇演、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大型主题实践活动。依托黔南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常态化开展文体表演、手抄报评选、实地研学等内容丰富的课余活动,各县(市)今年来累计开展县级有关活动20余场次。持续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支持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开展交流研学、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主动贴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各民族风俗人情的了解,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有力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以来,6个批次共251余名港澳台青少年到黔南州开展实践交流活动,深入体验了解民族文化。
聚焦建好育人阵地,不断厚培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进沃土。广泛实施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开展“大学生推普志愿者”“红色讲解员培训”等活动,探索推行“小手牵大手”做法并获国家民委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在各类课余活动中积极展示民族语言、舞蹈、风俗习惯等,让各族学生互学互融、共同成长、增进了解。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栏、黑板报、走廊、陈列室、LED显示屏等载体,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全州各大中小学校张贴竖立标识标语2047条,放置展板545个,开辟宣传栏425个,打造文化长廊133个。发挥学校人才集中、教研资源富集的优势,集中精力打造教研并重的育人基地,全州已打造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2个、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3个。 (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