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旭
2015年12月,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将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且以认知科学冠名的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将国际前沿的认知科学与贵州独特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的优势学科领域相结合,得到了中国认知科学学会会长陈霖院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教授、沈政教授、朱滢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等国内一流认知科学专家和心理学家的充分肯定和鼎力支持,为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建设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作出努力。
一、认知科学与民族学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智本质特征和信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及其转录过程的跨领域学科,它交叉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教育学等学科。民族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学科史积淀的兼具人文性与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同样具有许多的分支学科与交叉领域,同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多有钩联。学科本质与学术特点上的开放性与交融性决定了二者间在教学层面可以融合的诸多可能。
对于认知科学和民族学而言,以人为本和兼容并蓄的学科特征是二者得以交叉的属性要件;新的时代语境又使二者在研究议题与学科发展的轨迹上产生交集,作为基础和前提,上述背景使二者的融合性发展具有必要性。从层次上看,学科间的融合性发展可以从多个角度完成,作为学科发展的第一要务,教学上的融合成为首先需要思考的方面。在这里,从三个方面对两个学科在教学上的实践融合进行讨论。
首先,从学习理念上看,民族学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特殊性,具有相对主义的价值倾向和视野上的宽度,从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具体形态的学习上升到共性的提炼;而认知科学善于“见微知著”,其学科起点偏重普遍性,更愿意从人类共性的认知结构、认知形态、认知模式等概念雏形来进行思考。二者虽然在认识问题的逻辑关系与思考顺序上存在差别,但实际上通过交叉融合可以完成理念上的“互文互照”,达致哲学基础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通过具体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完成对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看,民族学由于学科积淀深厚,理论性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主要以诵读、讲授、讨论为主,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多媒体教学及实地考察。而作为以自然科学为底色的认知科学则除了相同的讲授和讨论等方法外,更多地以理论预设、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实证性较强的方式开展。二者在形式上具有互补性,民族学的理论与现实观察可以弥补认知科学在纯学术性讨论的基础上所不具备的经验知识维度。而认知科学则为民族学教学提供了一重严谨的实证性维度,两个层面的交叉互补性教学可使学生的培养更为全面和广阔。
第三,从方法创新上看,由于学科设计的多元文化性较强,民族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更多地从文化与社会层面上入手,近年来开展的多语式教学、“非遗”进校园、民间专家课堂等都属于这一类型,擅于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层面的知识融于民族学教学之中是民族学的优势;相比于民族学,由于自身实证性强的特点,认知科学则擅于将不同学科具有实证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与交叉,完成教学,尤其是如近年来运用较多的“发现法”“任务驱动法”“游戏实践法”“PBL法”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交叉融合可以在方法创新的维度上完成另一重的优势互助,实现双赢:民族学的“文化跨界”式的方法创新与认知科学“形式设计”式的方法创新可以在融合中实现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中提升综合性的能力与水平。
由此可见,认知科学与民族学不仅在发展背景上亟待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在具体的教学维度中也存在诸多相互融合的可行性基础。
二、认知科学与民族学在融合教学中的探索
民族学专业是贵州民族大学的特色学科,《民族学原著选读》是民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及其相关专业以认知科学方法释读民族学原著,用神经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符号学等相关内容阐释并理解原著,从而达到培养脑科学时代所需的民族地区新型人才。从具体方法上看,“交叉性阐释”与“集体性思辨”成为贵州民族大学在教学手段上将两种学科进行融合所作出的两项探索性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分别应用于课程案例的设计实施与线下的集体互动性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对这些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性思考的基础上加以分析。
常规课程案例。民族学专业的教学团队在《民族学原著选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尝试在对于经典民族学篇目的学习时通过预习引导、参与讨论、课后总结、任务式回顾等方式引入认知科学维度的视角,通过课前、课上、课下三个层次展开。以一具体篇目为例,在编写对于玛丽·道格拉斯的经典著作《洁净与危险》的阐读学习时,并不仅仅停留于传统上从结构主义和象征人类学视角出发所进行的思考,而是进一步拓展了作者对于“心智结构”的思考,从认知人类学的层面进行解读: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认知和分类体系是秩序得以存在的一个更为基本的层面,把事物类型化和结构化既是人类认知、思想的基础,也是对于这个世界秩序的基础建构,它相对独立于或先于道德评判,但却与社会和道德秩序相关联。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结合贵州民族学研究的经验,加入大量贵州世居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进行导引,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自身详熟的经验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并从认知科学的层面完成了学习边界与学习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交叉性的教学实践融合了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经典理论)、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的拓展性思考以及贵州特色的地方性知识,同时在教学手段上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侧面的展开,让学生不仅仅对于经典理论的学习得以深入,还拓展到了认知科学层面,以交叉学科的视角完成了同前沿学科的理论探索进行对话的尝试,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完善与提升,学习目标得到了多维拓展。
其他实践案例。除了日常教学以外,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教学团队还努力通过其他形式的学术性活动对学生开展同认知科学有关交叉性教学融合实践。如学术会议专题性研讨、制定具有明确目标的互动性讨论(seminar)等,通过明确讨论议题,完成集体性思辨,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视野的学生可以在这种形式中完成对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性内容和前设思考的再阐释与加深理解。如:在第九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上,贵州民族大学教师作了题为《侗族歌谣文化中的认知类型及影响研究》的演讲,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学生就“非人类动物是否有思维”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五个层级,对“动物是否有思维”这个难题进行探讨,呈现出强烈的思辨思维和科学精神。
作为兼具理论性与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学科,民族学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的结合新的学术语境与前沿理论完成自身在方法与理念上的创新与拓展。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教学团队尝试通过引入集体参与式的公开互动思辨教学法来完成同当先前沿的脑科学领域的交叉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术能力的同事,完成了在两个不同学科背景下进行教学融合实践的探索。
总之,认知科学与民族学的结合,有利于与国内外名校相关专业的对接,以及积极推动认知科学的普及与发展。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的建设,旨在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民族学学科及专业建设和发展,在课程教学及实践中先行先试并力争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本文系2019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PBL教学法在民族学原著选读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201906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