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枭枭 陆邱珊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各类林业经营主体达1501个、2022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作为全省首个发行竹林碳票的市(州),遵义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协同发力,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全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
茂林修竹间,一条红色沥青铺设路面的旅游公路串起农家乐、竹林长滩和猕猴桃园、生态渔场,位于赤水丹霞旅游区核心地段的两河口镇,万亩竹海让省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今年全村竹原料产量提质增效,达到9000吨,林下产业发展也不错,生态鱼、竹根水产业欣欣向荣,成功打开了成渝市场。”该镇大荣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见证了“护绿生金”的变化。
近年来,大荣村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竹林资源变资产,发展乡村旅游,深挖林下经济“富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守绿换金,添绿增金。在遵义市,有5205名林长、21578名护林员守护着2900余万亩林地,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遵义市造林604.5万亩,其中,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558万亩。
竹林碳汇、森林康养、森林旅游……遵义市林业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让绿色成为遵义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碧绿的茶树随着高低不一的丘陵起伏绵延,茶海露营基地、观海楼、观光小火车点缀在茶园中……位于湄潭县永兴镇的万亩茶海,是不少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茶产业,湄潭县围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茶产业与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布局。
“我们依托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和浙大西迁小镇,探索茶旅融合新模式,不断将美丽风光变为美丽经济,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生态致富路。”永兴镇党委副书记丁立说。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岸同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义市按下绿色低碳发展的“快进键”。
区域协作,部门发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该市一方面加快赤水河、湘江、乌江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林业生态保护巩固拓展工程和森林资源提质增效工程,不断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筑牢全市生态安全屏障。
在赤水河遵义段,两岸草木繁茂,水中鱼儿畅游。随着两岸植被不断丰富和水环境变好,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消失多年的珍稀特有鱼类重现河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告诉笔者,这几年生态环境好了,常能看到鳗鲡、异鳔鳅鮀和红唇薄鳅等“土著”鱼类,难得一见的国家二级水生动物胭脂鱼也时常在赤水河遵义段出现。
以绿作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一幅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城乡共美的青绿山水画卷正在黔北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