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文敏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的“鲁文贵创新工作室”里,消防装备零配件,焊接、切割工具井井有条地摆放着。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房间,有两个三层高的货架“顶天立地”,空气呼吸机、液压切割机等数十种消防救援装备静静“躺”在那里,等待鲁文贵的检修。
鲁文贵出生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一个偏僻山村,1998年参军入伍,那时的他只有一个愿望,走出大山,留在部队。
最初加入消防队伍,无论是体能还是业务上,鲁文贵与其他战友比起来差得很远,但他不服输,不会的就学、不熟的就练。
经过日复一日的“自我加压”,鲁文贵成长为中队骨干和业务尖子。24年来,鲁文贵累计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000多场,抢救遇险群众200余人,疏散1100余名群众,抢救和疏散各类物资上千万元,荣立个人二等功5次、三等功2次。他还通过业余自学先后取得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思维层次也随之不断提升。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体能逐步下降,鲁文贵思考,他还能为消防做些什么?
“作为消防救援队伍里面的‘老班长’,在上千场的灭火救援任务中,我深刻体会到装备就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未来的应急救援,不仅是靠个人体能、技能,更要靠科技装备。”为此,已是省消防救援总队黔南支队二级消防长、站长助理的鲁文贵,开始潜心钻研消防装备的发明改造。
2014年,福建古雷的石化大火,在观看了现场救援视频后,鲁文贵发现石油化工火灾现场需要运送大量的泡沫,但搬运一桶泡沫需要5到6个消防员,耗时耗力。怎样能缩短运输泡沫的时间?如何能为消防员们争取更多救援时间?
为了找到答案,他查阅无数资料,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他利用废旧的空气呼吸器接头、气管和泡沫桶桶盖制作出了第一代便携式泡沫液输转装置,但效果并不理想。
“一定要搞明白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鲁文贵废寝忘食,耐心尝试一遍又一遍。
2015年10月,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追求完美的鲁文辉最终研发出了第四代便携式泡沫疏散装置,不仅压力可控,气源多样,同时还可以多桶或者单筒输出,完全满足使用便捷、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便于操作的要求。这项发明不仅在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中获得了最佳奖,同时还获得了发明专利。
近几年,“鲁文贵创新工作室”先后自主研发车载式泡沬输转装置等12项革新装备,其中5项装备获得国家专利。
“消防装备性能提升一点,队友和人民群众安全系数就更多一分。”抱着这样的念头,鲁文贵将工作室的专利设备无偿提供给消防救援队伍使用。
在这期间,受省消防救援总队委派,鲁文贵还带队到全省各基层消防站开展装备巡检,检查装备2万余件,修理完善装备500余件,排除故障1000余个。
因为刚好姓鲁,是个班长,还喜欢搞点小发明创造,渐渐地鲁文贵也被大家称赞为“红门工匠、追梦鲁班”。
鲁文贵表示,今后将继续刻苦钻研、刻苦训练,研发更多好用、实用的装备,帮带培训更多的“工匠能手”,更好地保民平安、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