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析晁 符艳丽 实习生 李佳兴
近年来,安顺市西秀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厚植为民情怀,携手共建各民族共生繁荣新西秀”为主题,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该区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茶叶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避暑旅游十佳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成功创建了“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命名。
发挥特色优势
黄腊布依族苗族乡素有“鱼米之乡”“书法之乡”等美誉,2021年该乡被评为安顺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其中龙青村、河滨村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民族特色村寨。
近年来,黄腊民族乡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该乡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工作机制,把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乡的头等大事来抓,每季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工作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推进、乡村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强化学习教育,通过乡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委会“第一议题”、村(居)党支部会议等,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
该乡积极争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等项目支持,累计投入资金7800多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机耕道、通组路、人饮工程等项目建设。抓好产业发展,立足农业乡镇定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主产做强、优产做大、特产做精”。依托田宝、黔顺2家企业,推动优质水稻种植达19832亩,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完成2个500亩以上坝区建设,辐射带动香葱、辣椒、折耳根、莲藕等优质产业种植规模均达到1000亩以上。引进羊肚菌产业落地投产,种植规模达500亩,产值突破1000万元。抢抓义教均衡发展机遇,累计投入资金55万元,改善辖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条件,民族乡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新卫生院建设项目落地,完成6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为群众就近就医创造条件。
此外,该乡充分利用村级小广播、院坝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等宣传方式,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开展宣传,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守望相助、携手奋进的浓厚氛围。该乡丰富创建载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进学校、进村寨、进农户的“四进”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凝聚各族群众的智慧力量,为推动全乡民族团结进步聚集能量。
同时,该乡通过举办“四月八”“六月六”以及樱花节等民族节日和活动,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通过举办民族服装刺绣培训班、“墨香黄腊”书法培训公益班、布依民歌童声合唱等文化培训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扩大文化传承的参与面、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
该乡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化路子,完成24公里旅游道路“白改黑”项目建设,新增观光步道4000余米,新建旅游星级厕所3个,为实现旅游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龙青村已经获批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黄腊樱花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到访游客突破10万余人次,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源泉。
“抵杠”是流行于黄腊民族乡邢江河一带的民间体育活动,每年的 “六月六”和“元宵节”,布依族群众都会用表演“抵扛”来欢迎远方的客人,形成了布依人特有的民间文化习俗。该乡还把“抵杠”活动引进学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近年来,黄腊民族乡组建的 “抵扛”体育队多次在全省、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奖:1998年荣获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名;1999年在北京荣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二名;2002年获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名;2003年在宁夏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名;2011年4月,中央3台《欢乐中国行》走进安顺,“抵杠”项目被选为安顺市地方特色文化节目,在北京成功演出。
厚植产业要素
新场布依族苗族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持续抓好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该乡在发展中充分依靠科技力量,各村(居)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产业发展中技术指导和桥梁纽带作用,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技术难题。同时通过微信、村级小喇叭等,及时为脱贫群众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等,帮助群众实现增收。
2022年,新场民族乡获批120万元资金用于绿泉村养牛场扩建和花庆村茶叶分拣厂房建设;今年初,场坝居委会小城镇分别在枝杨村等地组织举办“三类”人员培训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提高群众的创业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发动乡村两级干部每月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对企业招工等就业信息进行宣传,为村民推荐各种就业岗位,不断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帮助群众稳岗就业。
在产业发展中,新场民族乡盘活扶贫资产,对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扶贫资金建立资产台账,对其中闲置的资产进行逐个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盘活,目前该乡已盘活养猪场两个,养牛场一个,不断提高脱贫人口收入。
多年来,缺水问题一直制约新场民族乡的产业发展,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山山花果山、田田蔬菜园的产业美景,2018年,一座总库容1350万立方的新场河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了解,该水库投入使用后,彻底解决了长期的季节性缺水问题。水库灌溉面积达到4.05万亩,已覆盖全乡8个村(居),解决了4.3万人的饮水问题和2.3万头牲畜用水,是一项集供水、灌溉、生态、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惠民工程。
新场民族乡水利工作站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村民都是取用地下水、天然雨水和河水,日常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问题较为严重,水库建成后,彻底解决了群众的用水问题。”
该乡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应享尽享”。同时,该乡社会事务办将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对突发严重疾病的困难户加大救助力度;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参保对象实施分类资助。在子女教育上,学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切实降低脱贫农户子女教育成本。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该乡人社中心、卫生院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待遇,让脱贫人口看得起病。
促进群众增收
岩腊苗族布依族乡有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513户21577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各族群众,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统领,奋力打造民族团结、百姓富乐、生态宜居的新乡镇。
2015年以来,该乡建成芦坝集中连片供水工程,解决了制约岩腊发展的瓶颈。完成通村通组公路硬化125公里,串户路实现户户通;实施危房改造261户、改厨980户、改厕880户;机耕道毛路开挖67条,产业硬化路35条;实施亮化工程路灯安装3500余盏,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广场9个。协调“百企帮百村”等8家企业对口村(居)帮扶80余万元,组织社会爱心企业人士落实困难学子教育二次资助200余人60余万元。实现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全覆盖,与全区各乡镇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该乡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种植茶叶2460亩、金刺梨5000亩,以“村社合一”合作社示范带动大力发展辣椒、生姜、茶叶等规模产业,带动群众季节性就业2000人以上。2022年,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全乡拟实现种植玉米8000亩,辣椒3500亩,生姜3000亩,并依托青杠坡村古树茶品牌盘活全乡茶产业,2021年完成“五青”古树茶和“岩腊土茶”商标注册并制茶销售800公斤30万元,2022年已实现制茶销售900公斤35万元,共带动200户300人实现增收,其中脱贫户100户120人。
在岩腊民族乡龙潭村,这里的苗族群众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该村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把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活动融为一体,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年收入10万余元。
自2021年5月以来,该乡将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与巩固脱贫成效、农业产业现代化等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共规范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2783户,卫生死角500余处,处理污水排放57处,池塘水库漂浮物6处,畜禽粪便废水排放1000余处,美化庭院100多户,清理生活垃圾600多吨。播撒花种(草种)3亩、种植绿化花树400余棵。
同时,该乡还召开群众大会、院坝会、党员群众大会16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签订《门前三包责任》3000余份,制定宣传标语60条,安排语音宣传300余车次,发动群众参与3000余人。全乡各村居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