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2年12月13日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茶产业发展观察

□ 本报记者 杨文静 宋 兰 董仕坤

“10800亩茶园带动14000多人增收”,这是一组简单的数字,但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来说,数字背后是荒山变绿、村庄脱贫、村民增收的具体转变,是白茶香、日子红的开始。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经过各地考察,2018年底,中寨镇获赠1200亩360万株茶苗。

如今,经过四年努力,这些茶苗在中寨镇扎下深根,今年进入丰产期,不断续写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走上茶产业发展“新赛道”

入冬过后,天气渐寒,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中寨镇大宅村寒气更甚。大宅村党支部书记杨友国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洗漱,顾不上耳边的寒风,便急匆匆往茶山赶,忙着茶园的管护工作,“看着一年茂似一年的茶叶,心里就暖洋洋的。”

从20多岁离家到50多岁归乡,因为茶叶,结束了杨友国长达30年的打工生涯,也让中寨镇告别了贫困,走上了茶产业发展“新赛道”。

中寨镇位于沿河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87公里,曾是沿河的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这里的群众长期以在小块坡地上种植玉米、红薯等为生,收入微薄。山路崎岖加上交通闭塞,让中寨镇对外发展举步维艰。在杨友国的记忆里,以前进村连毛路都没有,过年回家都是背着行李走一两个小时山路。那些年,村里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

转机出现在2018年。这一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们的做法。

同年6月,安吉考察组一行从湖南古丈出发,前往沿河。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是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大宅村,距离县城3个多小时车程,一路盘山颠簸。

到达目的地后,考察组眼前一亮,在海拔1100多米的大宅村,四周群山环绕,烟雾缭绕。海拔的高低悬殊,让这里红、黄壤土分布广,是产好茶、名优茶的好地方。

2018年10月,浙江安吉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茶苗分别落户贵州、湖南、四川等三省四县,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获赠1200亩360万株茶苗,分别在大宅(300亩)、三会溪(400亩)、志强(500亩)3个村实施栽种。

“知道茶叶要种在大宅村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那时候每天一大早,群众就自发到山上翻地、种茶。由于大部分土地撂荒时间长,到处长满了杂草和荆棘,走路都难,但大家总有使不完的劲,不知疲惫地从早忙到晚。”回想起种茶之初的场景,杨友国依然历历在目。

2018年10月20日早上6点半,中寨镇志强村冒雨种下了第一株“白叶一号”扶贫茶苗。在捐赠地区中,中寨镇是最先完成整地待栽、最先栽下第一株茶苗、最先完成1200亩捐赠茶苗的移栽。

截至2021年底,中寨镇全面建成10800亩“万亩茶镇”,其中:“白叶一号”茶园5350亩,“中黄三号”“黄金芽”“郁金香”“黔茶一号”等其他品种茶园5450亩,形成了多品种结构的示范化规范化发展。

“以前常常在想,如果要一辈子在老家生活,日子该怎么过下去,如今心里总算有了答案。”站在茶叶加工厂外,望着满山的茶叶,杨友国满脸笑意。

“返租倒包”让群众腰包更鼓

2022年春,中寨镇茶叶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采收。如何更好地管护、销售茶叶,让群众因为茶产业腰包更鼓?中寨镇不断探寻答案。

在长期的工作中,中寨镇党委书记刘毅发现,一直以来劳务合作都是由村合作社管理,村民干多干少一天都是同样的工钱。为了让“白叶一号”项目更大程度惠及农户,也为了调动群众参与茶园管护的积极性,中寨镇探索出了“返租倒包”茶园管理模式。即农户先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或合作社建设茶园,茶园建成后再以每年每亩200元至500元不等的承包费返租给农户,承包户负责茶园管护,并享受所承包茶园的收益权。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寨镇就组织群众开会,介绍“返租倒包”茶园管理模式,动员群众参与其中,并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等方式宣传“返租倒包”政策。结果2022年年初统计,全镇只有14户愿意“返租倒包”。

“一直都是把土地租给合作社赚取租金,从来没想过花钱再租过来。如果是种吃的,卖不出去还可以自己吃,如果是种茶叶,自己也喝不了这么多茶。”在“返租倒包”之初,群众始终有顾虑,不愿意“返租倒包”。

至此,如何打消群众的顾虑一直挂在刘毅心里。他明白,群众不愿意“返租倒包”就是担心赔本,那就给大家把“账”算清楚,让群众吃一颗“定心丸”。

“每亩茶需要500元的肥料、60元药钱,加上务工等,全部算下来,一斤茶青只要在70元以上就有收益。那就订好保底收购价格,与群众签订协议,保证群众有茶青就有收购。”刘毅说。

“账”算明白后,陆续有群众开始“返租倒包”,杨胜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赶上了‘返租倒包’好政策,我承包的茶园采摘茶青一千多斤,卖了十万多元,除去劳务支出,还剩下五万多,别提多高兴了。”杨胜强说。

杨胜强是土生土长的三会溪村人,10岁时因意外左臂截肢。他率先承包32亩茶园,做起了“茶生意”。

和大部分人一样,志强村村民王晓蓉最开始对“返租倒包”也有顾虑。由于心里没底,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今年3月先承包了5亩茶园。“包过来就开始摘茶叶,茶青就卖了1.6万元,后面我又追加了4亩。”站在茶园里,王晓蓉难掩笑意。从四处打零工到承包茶叶,对王晓蓉来说不只是工种的转变,还有生活的改变。

“‘返租倒包’一方面提高了茶园管护质量和效益,促进茶农持续增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提升村级组织和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推进全镇生态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毅说,现在村民承包茶园的积极性很高,已有166户茶农成为“茶老板”(其中脱贫户93户),承包面积共4200余亩。

打造好“白叶一号”名片

今年,在销售“白叶一号”茶叶不久后,贵州云中仙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第一笔来自塞尔维亚的订单,这意味着“白叶一号”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返包倒租”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但也并非一租了事,为确保群众承包茶园所下树茶青能及时出售,2021年沿河先后引进中建投农业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沿河“白叶一号”有机茶叶有限公司2家企业参与茶青收购、茶叶加工及产品销售等,示范带动中寨茶产业发展。

贵州云中仙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2021年9月沿河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专班招商引资从江苏引进的中建投农业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在中寨成立的公司。

“第一次到中寨考察是从沿河出发,蜿蜒的盘山公路让我一路上吐了四五次,当是心里就暗暗决定,再也不来这地方了。如今打算长期留在中寨,把茶产业发展好。”说起第一次到中寨时的情景,贵州云中仙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锋仍记忆犹新。

王锋说,他以前不懂茶,让他走进中寨并留下来发展的原因是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白茶品质,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他在当地发展很踏实。

“在今年采茶期间,顺丰快递就驻在加工厂,当天生产的干茶当天就送走,直供江苏上海地区市场,由于新产的春茶数量有限,品质好,供不应求。”王锋说。

除了引进企业,为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寨镇组织15个村(社区)共同入股,成立村级公司。该公司组织实体化运营,盘活15个村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助推全镇茶产业稳步发展。

“今年包了300亩茶,赚了些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大宅村村民田红军是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如今成立了合作社,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

此外,为打造好“白叶一号”这张靓丽名片,提升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中寨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增加品牌价值。自主申报“屾山白叶”为“白叶一号”主要品牌,同步申报“屾山奶白”等系列品牌,增强内生动力助推茶产业发展活力。

据悉,自“白叶一号”茶产业落户中寨以来,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累计获得务工工资收入2000余万元。当地及比邻乡镇常年有300多名群众参与茶园除草、施肥等日常管护,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有了很好的保障。2021年,仅1200亩“白叶一号”茶园示范管护及采摘劳务用工达30000多人次,劳务工资支出240万余元。

2022年,中寨镇茶青采摘共43550斤(“白叶一号”茶青19220斤,“中黄3号”“黄金芽”“郁金香”“奶白茶”等茶青24330斤),“返租倒包”群众采摘茶青销售共13160斤,销售总额为101万元(均价为76元/斤以上),茶叶销售总产值达到1000万元。

--> 2022-12-13 ——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茶产业发展观察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27112.html 1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