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毕节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一是“大搬迁”促进空间上“融”。立足高原山地实际,打造航空、高铁、高速“三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以易地搬迁为突破口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建易地搬迁社区142个,32.48万各族群众告别大山、迁入新居,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4.4%提升到49%,促进各族群众在城乡和区域之间更大规模地双向流动,在空间上实现“大融居”。
二是“大协作”促进经济上“融”。依托中央统一战线帮扶毕节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东西部产业、教育、旅游、文化等交流协作,引进重点产业项目3800个、优强企业1167家,每年向东部地区输出劳务180余万人,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实;打造多个4A级、5A级景区,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旅游,推动农业大提升、工业大提质、旅游大发展。
三是“大会演”促进文化上“融”。以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文艺会演、展演、节、赛和体育运动会等为主抓手,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撮泰吉、滚山珠等7项民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奢香夫人》等一批优秀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磅礴乌蒙》获省级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开展线上线下展演,覆盖群众200余万人次。
四是“大创新”促进社会上“融”。聚焦开拓创新增添新动能,打造“贵人服务·毕须办”政务服务品牌,构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实现“便民服务5+2周末办事不打烊”,切实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是“大宣传”促进情感上“融”。用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依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实施“推普兴乡”和“双培”行动计划,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法治等宣传教育,每年宣传覆盖各族群众200余万人次;推动毕节市218所学校与广州市对口帮扶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广泛开展跨区域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毕民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