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慧
非遗工坊(原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是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推动设立的“非遗+扶贫”项目。截至2020年6月,全国已设立超2000家,覆盖非遗项目达2206项,带动50万人就业、帮助2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如何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十年来,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合作社和带头人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非遗工坊,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各项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展现出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
政策引领 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2017年5月,原文化部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依托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在贫困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并予以引导性资金扶持,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增收致富。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启了非遗传承与扶贫事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分别印发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确立了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十大重点支持地区,支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的地区建立就业工坊,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被列入名单。
2019年,《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政策扶持,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纳入产业、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支持范围,按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遴选程序和标准,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学员中,遴选一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大扶持力度,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给予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
十年来,我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扶贫政策,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不断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让非遗保护传承驶上“快车道”。
早在2013年,省政府便出台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让“锦绣计划”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打造了台江、榕江、丹寨、册亨等10个“锦绣计划巧手致富示范县”,全省建成千余个巧手脱贫基地。
201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切实加强我省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201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出台《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推动我省非遗工坊建设。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新时代我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脱贫攻坚期间,全省各地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贫困地区建设了17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而作为国家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十大重点支持地区之一,雷山县自2018年以来,已建成非遗工坊50余家,其中20家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工坊名单。这些工坊是当地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展示展销活动,在带动人民群众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1月以来,安顺市西秀区、凯里市、六盘水市、赫章县等地首批非遗工坊认定结果陆续公布,通过政策引领,发挥我省非遗项目吸纳带动就业的作用,使非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崭新亮点。
2022年9月,贵州代表出席“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启动仪式并参加“非遗减贫”板块线上连线活动,宣传贵州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我省非遗文化传承和再创造的潜力再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创造转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近十年来,我省非遗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
为振兴传统工艺,2016年开始,文化和旅游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将优质艺术设计资源引入传统工艺聚集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工作站基础上,又推动设立了一系列非遗扶贫工坊,既帮助当地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又带动群众创新创业,共同致富。
截至今年6月,我国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多家,其中1400多家设立在脱贫县。十年来,对于深山里的非遗工坊如何对接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走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方式。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起参与推动贵州、云南、重庆、四川等地的非遗扶贫工作,其在雷山县建立了非遗研发推广中心。2016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该学院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相关工作案例被国内各大媒体多次报道,对我省非遗扶贫的探索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多年来,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路上,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非遗品牌脱颖而出,不仅在贵州声名鹊起,甚至蜚声海内外。
在当今贵州的非遗文创品牌市场,“王的手创”可谓是众多非遗品牌中的佼佼者。该品牌从2013年创立至今,已吸引80多万粉丝关注,曾与《大鱼海棠》《大圣归来》《你的名字》等电影合作开发动漫周边产品,获得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IP正版授权。
“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王丹青和饶勇都是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民族民间美术技能)专业的学生。品牌成立之后,他们将创意与非遗结合,在凯里、台江、剑河、贞丰等县开设手工基地及非遗工坊,进行集中培训后,以订单的形式与贵州的绣娘、染娘展开合作,目前已有1000多位绣娘、染娘通过手工基地受益。
施秉县的苗族妇女龙禄颖是省级非遗苗绣传承人,她早先外出打工,后来返乡创办了一家苗绣企业,带动留守妇女就业增收。
龙禄颖、龙宇母子通过积极外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将算法引入苗绣设计,探索建立数字化云工厂生产线,采取手绣与机绣结合的模式增加产能,将苗绣拓展到家居装饰领域。
同时,结合当下消费需求和审美取向,龙禄颖开发出领带、围巾、披巾、苗族时装、壁挂绣片、民间风俗画等苗绣文化系列创新产品,把传统苗绣融入现代生活,企业规模从最初8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1297名绣娘、年产值破2000万元的地方文化企业。她还成功注册了“蝴蝶妈妈”及“舞水云台”两个商标,推动苗绣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如今已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十年来,我省把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在贵州各大非遗品牌中逐渐得以实践和体现,同时也为贵州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了更多有利的发展空间。
创新发展 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互相转化
脱贫攻坚期间,贵州配合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制定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探索贵州振兴传统工艺与脱贫攻坚互利共赢的创新性模式。10余万的传统手工艺人接受了培训“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助力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黔东南州,许多非遗传承人群大大受益于非遗研培计划、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扶贫工坊。如苗族蜡染传承人杨秀芳于2016年到清华大学非遗研修班学习,学成归来后便在丹寨县组织苗寨妇女从事手工艺生产。截至目前,丹寨县非遗传承人已创建苗族蜡染非遗工坊17家,不断壮大的传承队伍既推进了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又让众多掌握蜡染手工技艺的苗族妇女在工坊实现就业,依靠非遗技艺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文化传承+设计创新”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为贵州省培养了一批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如“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王丹青和饶勇;回乡创业“专注民族原创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王建明;获得“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荣誉称号的苗绣市级传承人彭艺等,他们凭着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忱,借助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变通和创造,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新活力。
十年来,我省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不仅取得丰硕成果,还为我省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一批成功案例。
2020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手艺网联合发布了“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石丽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负责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宋水仙榜上有名。
传承队伍的不断壮大,让绣娘与贵州的非遗产业紧紧相连,不仅充分激发非遗活力,同时还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互相转化。
十年来,一批批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60亿元,全省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及辅助行业的妇女近50万人。
正是这样一批有眼界、有能力、有闯劲的传承人,在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