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szb@163.com






2022年12月09日

苗绣:贵州的富民产业

——新时代十年贵州省苗绣产业发展观察

绣娘在绥阳县一家苗绣企业生产车间制作苗绣。 胡攀学/摄

绣娘在绥阳县一家苗绣企业生产车间制作苗绣。胡攀学/摄

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松桃苗绣产品。 宋 兰/摄

苗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正在给绣娘培训。 白春霞/摄

绣娘在赶制苗绣产品。 磨桂宾/摄

□ 本报记者 董仕坤

早在2006年,苗绣就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非遗的优秀代表。苗绣作为古老的刺绣技艺,以针代笔,以线着色,绘就了苗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百态生活,构图自由奔放、色彩绚丽明快、针法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

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新时代十年,苗绣在贵州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苗绣产业也成为贵州的富民产业。

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运用

“非遗的传承必须用两条腿走路,保护传承是‘第一条腿’,创新运用是‘第二条腿’。”全国人大代表、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说,非遗传承除了需要形成品牌效应外,还必须“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石丽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年来一直在坚持塑造苗绣品牌。从2000年开始,石丽平一直在为苗绣发展奔波。她徒步3万多里走村串寨,记录苗绣历史,收集苗绣资料,还牵头将“松桃苗绣”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石丽平说:“不能仅做守望者,必须考虑如何发展,激发非遗的内生动力,形成品牌,最终以产业发展来反哺非遗。”

“传承和发展是关键!”毕节市黔西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彭艺说,她从小在化屋村长大,对蜡染、刺绣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以来,黔西、织金一带的苗族有着蜡染、刺绣的传统,苗族妇女世代穿苗绣服装,但仅仅局限于自己穿、自己用,最多发展到在乡村集市摆摊售卖给当地群众。

2008年,彭艺开始学习苗族的蜡染、刺绣技艺,为了能够更好发展民族传统工艺,2015年到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攻读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黔西原色有染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领大家共同创业,将民族妇女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2020年,彭艺在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黔西县林泉镇高锦村,带领妇女从事刺绣蜡染工艺,让绣娘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带动30多户苗族村民实现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至3000元。

在党委政府、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化屋村扶贫车间成为“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省、市、县妇联给予了技能培训、美学培养、产品品质提升和销售推广等多方面的支持。

苗绣技艺的传承,需要培养大量人才。今年6月3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703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在解决苗绣传承人才方面,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传统手工艺人才培育工程,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宗委、省妇联制定《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作为省政府“1+7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并列入政府的年度考核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7万余人,扩大了民族地区苗绣等传统手工艺项目传承人队伍,提高了民族地区传承能力。

2021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工作方案(2021-2025)》,遴选公布了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2018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正式命名30名州级“名绣娘”,管理期内每人每年享受人才补贴5000元。2015年以来,黔东南州组织开展刺绣培训累计超过4万人次,推荐100余名刺绣类非遗传承人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工艺美术高校参加传统工艺研修培训,有效开拓了传承人的眼界、激发群众产品研发能力,为当地苗绣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人才培养工程不仅推进了民族文化传承,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培养扶持了许多手工艺人,有效地帮助妇女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彭艺说。

“传统+时尚”焕发苗绣生命力

多年来,苗绣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曾多次登上国际舞台。2003年,在巴黎卢浮宫举行的“中国文化年”开幕式节目“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中,苗绣展示深深吸引了坐在台下的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2018年,贵州织金苗绣登上伦敦时装周的T台,随之赴英的织金苗绣产品也很快被抢购一空。

一次次惊艳亮相,促使苗绣图案成为时尚服装设计师青睐的元素,频繁运用到服饰、鞋包和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当中。

石丽平通过将梵净山特有的第四纪冰川孑遗树种“鸽子花”与苗族文化、时尚元素相融合,创作的“鸽子花旋极图”绣品经国家民族博物馆推荐,2013年被联合国选为礼品;“金丝猴”“百苗图”系列产品也远销67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12月28日,以“发展苗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多彩贵州苗绣系列活动在贵阳举行,会上贵州省凯里市古阿新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副会长杨春林被评为“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杨春林说,只要通过不断创新,学会顺应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就能让苗族文化更好地融入世人生活,变身为时尚、潮流产品。近年来,他还参加了不少国际时装周,其作品也出国巡展多次。但他并不满足,还想通过参加更多巡展“把苗绣等中国文化更深、更远地传播出去”。

在抖音拥有近200万粉丝的古阿新服饰,是杨春林的国潮品牌。据杨春林介绍,古阿新服饰每个季度都会推出新款苗绣服饰产品,迄今已经推出数十款。2021年,古阿新推出的“百苗西服”“青花卫衣”“锦上添花”“《神话》衬衣”等苗绣服饰产品,均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由于曾在西安读书,杨春林将古阿新服饰总部设在了西安,研发、生产和销售也以西安为中心,但手工绣花由贵州凯里的绣娘团队来完成。

杨春林说:“每年都会把绣娘团队请到西安来进行培训,并带领她们参加了米兰时装周、莫斯科时装周、乌拉巴托‘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性的时装设计文化交流活动。”

“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我都去走过T台秀,其中美国更是连续去了10次。每次走秀穿的都是自己绣的苗族服饰。”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坊,7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说。

潘玉珍带着苗绣走出国门,足迹遍布10多个国家。每到一个国家,潘玉珍除了身着苗族服饰T台走秀外,还会向外国友人讲述苗绣一针一线背后的故事,传播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她告诉记者,每次走秀往往需要更换多套衣服,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的苗族服饰各不相同,样式多达200多种。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技艺,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潘玉珍在出国走秀的同时,还致力于苗绣的“带货之旅”。2018年至2019年,仅客户定做苗族民间“央公央妹故事”图案的绣衣订单就达到100万元。

20年里,潘玉珍带着苗绣踏遍了五洲四海,让世界了解这一蕴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文化瑰宝。国际顶级时装杂志《嘉人marie claire》里,曾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潘玉珍出国展示苗绣的故事,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设计师走进苗寨,研究苗绣文化。

同时,在长期的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潘玉珍对传统苗绣技艺也有了新的认识,基于苗族传统刺绣技法,创作出了围巾、抱枕等多元化、又具有时尚性的产品,使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扬。

2021年10月20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州松桃苗绣以“鸽子花”为载体,带动了4000名绣娘在家门口创业,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销往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

用指尖技艺创造锦绣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8月,在黔西市化屋村,苗绣产业带头人杨文丽精心制作了一幅苗绣长卷,长卷长度达到九米,上面描绘的是化屋村人十年来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

“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杨文丽将目光从做传统服装转变到大众化服装,拓宽了市场也开阔了思路。

“我身上穿的这件T恤,就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这里是我们自己设计的logo,后面是我们化屋村的山水。”她指着自己身上的白色T恤说。

“市场的新变化也在要求我不停创新。”杨文丽说,苗绣车间的市场从黔西、织金发展到浙江、福建、香港等地。每每想起,杨文丽都十分感慨,有很多次放弃的想法,但幸好没放弃。如今的苗绣车间,不只苗绣服装有名气,杨文丽还开发了多达52种文化创意产品,她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苗绣服装可以走上米兰时装周的舞台。

如何将苗绣事业与民生就业相结合?“我们与当地村寨结成帮扶对子,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带动了4000多名妇女居家就业。”石丽平说,一年中常常奔走各地进行下乡培训、社区培训,利用组织培训和工坊进社区,让易地搬迁群众掌握苗绣技能,在社区内就能居家就业、灵活就业。

为了做好苗绣产业的后端推进工作,石丽平尝试“苗绣+苗药”的发展思路,在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堡镇白果村流转270亩土地种植板蓝根,将苗药、苗绣、蜡染、银饰等传统技艺浓缩于香包、药枕等产品中,打造出多个“非遗”合一的特色产品。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传统技艺与实用性结合,方能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石丽平认为,只有通过不断与时代融合,保持活力,让受众年轻化,才是“非遗”最好的传承之道。为此,石丽平开发了“苗绣+”系列产品,让苗绣与饰品、美食、汽车用品、现代服装相结合,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表达艺术性,吸引众多的年轻人参与。

据了解,为促进贵州苗绣产业大发展,省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苗绣保护传承、市场主体提升等“六大工程”。《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加大对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金积极投资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汪家强表示,苗绣作为贵州特色民族民间手工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贵州,苗绣的产业化已经铺开,前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今后还将在乡村振兴继续发挥作用。贵州历来高度重视苗绣产业发展,成立了贵州省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为推动全省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推动苗绣产业加快发展上通过“搭平台、抓产业、强培训”等措施来大力推动我省苗绣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过采取举办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组织苗绣企业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举办“创客中国”贵州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措施,发掘和培育了一批“双创”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推动苗绣企业走出乡村、走向市场。

--> 2022-12-09 ——新时代十年贵州省苗绣产业发展观察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27012.html 1 苗绣:贵州的富民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