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文书》
□ 韦名应 黄 纯
近日,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鄂启科整理点校的《黔西南布依族文书》一书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首部书籍,是一部研究贵州省布依族历史文化的最新著作。
翻开书本,一股墨香扑面而来,虽然是一本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但阅读带来的愉悦却不亚于一部精彩的小说,让你想通过文字去读懂背后的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这就是著名的“知人论世”说的来源。鲁迅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上述观点,均认为要评价一篇文章、一本书,必须了解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本书点校者鄂启科先生与笔者素未谋面,但近两年来,因为笔者主持的一项国家社科课题,需要他参与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常常在电话上联系。从交谈当中,了解到鄂启科先生不仅仅是一个重视民族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也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近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出版有《布依族口传民歌文化述论》(第二作者)、《布依族民歌荟萃——大调民歌》(独著)、《布依族民歌荟萃——小调民歌》(第二作者,译著)等多部著作,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期,他又推出《黔西南布依族文书》这样的著作,显然他时刻都在努力寻求突破和创新,一方面是突破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是突破前辈学者的研究。学术研究,没有突破和创新,要取得成绩或者说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本《黔西南布依族文书》有力地证明了鄂启科先生所追求的学术态度。
贵州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抢救保护的新成果。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推进古籍文献通代断代集成性整理出版,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和译介出版。”为此,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设立“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黔西南布依族文书》是该书系的第一本书,将望谟县的布依族文书进行了整理和点校,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抢救保护的一项新成果。
近年来,贵州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典范。但是,布依族文书却极少引起学者关注。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家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和丰富多彩的口传古籍。
布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中分布在贵州省的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望谟县布依族占全县总人口63.7%,布依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习俗保存较好。鄂启科多次深入望谟县搜集近百份布依族契约文书,最后整理点校契约文书共80余份,汇编成《黔西南布依族文书》。该书收录文书最早年代为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最晚的为公元1955年,时间跨度110年(不含无法确定年代的6份契约文书),内容十分丰富,有买卖契约、典当契约、分析契约、身份契约、嗣续契约等类别,归户性清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为研究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史料。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黔西南布依族文书》的出版,可为研究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史料。
首先,《黔西南布依族文书》整理点校的80多份契约文书中,除一份婚姻契约文书外,可以确定书写者为布依族的有23份,从这些代笔人的书法、文法来看,他们汉文化底蕴深厚,一方面反映汉文化对布依族影响程度较深,另一方面,反映布依族对汉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借鉴的高度自觉,这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的重要体现,实质上是汉族、布依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其次,书中反映了汉族、布依族经济贸易的往来,显然可以为研究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史料。第三,契约文书反映了布依族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正如汪文学先生在序言中所讲:“本书的这些契约文书蕴涵着坚守信用和平等处事观念,实际上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识。”
填补布依族契约文书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空白。布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灿烂的民族文化。近年来,在布依族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成绩较多的是布依族摩文化、摩经整理与翻译、布依族语言文字、布依族口传民歌、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等方面,但是在布依族契约文书方面尚未有学者涉及,《黔西南布依族文书》的出版问世,正好填补了布依族契约文书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空白,涵盖了布依族的经济、文化、风俗、语言等多方面内容,学者可从不同的角度读解出布依族独特的风俗、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丰富信息资源,对于拓宽当下布依族历史、文化、思想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视野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笔者多年从事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在这本《黔西南布依族文书》中,欣喜地发现鄂启科对文书中的地名、人名,用布依语一一加以注释,并标注国际音标,让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这也使得本书有别于其他文书的整理,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所在。同时,为了便于人们深入了解该书,鄂启科还在书中最后把“布依文认读指南”专门作为附录,从音节结构、拼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基础性阐述。
总而言之,布依族契约文书,是特定历史时期布依族聚居地区的乡村社会经济关系行为的一种文化记录,是研究布依族乡村社会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布依族民间古籍文献资料之一。《黔西南布依族文书》的出版有利于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民族古籍,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提供新的实践。
(作者韦名应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纯系云南民族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