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祖君
贵州土家族作家侯乃铭新著长篇历史小说《黔中魂(上、下册)》,洋洋五十余万言。从时间上讲,小说从王重阳联合广弘法师,促使思播两家结盟开始,至思播二军有效抗击元军,再至南宋朝廷灭亡,思播两方渐次归顺元朝,直至元朝统治在农民起义中动摇,最后三铜人在常丰县(今铜仁市)现身。常丰县建三圣殿,跨越一百多年;从空间上讲,小说固然把笔力集中在思州、播州,但又远超思播二州,蔓延到江南、中原,乃至漠北、中亚。在漫长时间和辽远空间中,作者笔触纵横捭阖,凸显其在叙事方面深厚达到相当的功力。这是侯乃铭个人的收获,也是贵州文学的一分收获。
传达贵州地方性知识,呈现各民族历史文化
小说有贵州地方性知识的传达,用类似博物志的处理方式呈现古老贵州多种地域性元素和特色,涉及各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作者多处描写古老贵州地理空间,如镇远(当年的安夷县)、海龙屯(当年的龙岩新城)、梵净山(当年的思邛山)等,风俗民情、特色饮食比比皆是,由此,作品黔地风味浓郁,黔地山川风物彰显。主人公白砚与其好友严仲在思邛山寻找田家祖坟,领略到思州大山的险峻幽深;喝到山上出产的翠峰茶,又品尝到思州特产的风味。
小说用不少文字讲述思州、播州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与元军大战在即,播州家主杨文为争取更多军事力量支持,来到毗邻的罗殿城。小说借此描写罗殿城内巨树林立,屋舍建在树上;人们世代捕猎,不耕作畜牧,也不纺织刺绣;抚养男婴,则从小进行严酷的战斗训练,所以以骁勇善战著称。
思州田氏一度困于毗邻苗族纠纷。1247年,田应丙挂帅带忠胜军出征,取得和苗族关系的长久安定。思州毗邻苗族曾分化,龙飞一支被田应丙安排落脚于孟溪、平头、乌罗三镇,这成为苗族重要聚居之所,即“男子壮如松,女子美如桃”的松桃。
小说描写思州、播州的思想文化,笔墨不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思国公田兴隆作为一方之主,却屈尊在书院当教书先生,教童子认字,认知儒家道理。他临终立遗命写下“和”字。播州方面,冉琎、冉璞兄弟家里悬挂杨粲手书的“仁孝之家”匾额。作者描写匾额来历,传播儒家的价值观。小说终章叙写儒、道、佛三尊铜人现身常丰县江中,不仅交代铜仁(铜人)地名的由来,也隐喻三教合一的文化景观,点出贵州自古以来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书写思播二军辉煌历史,树立贵州文化自信
小说更有围绕思播二军抗击元军展开的对思播二州历史和文化的书写。杨氏和田氏作为从唐至明几百年间颇具实力的两股势力,在思播二州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种重要性尤其体现在当南宋政权危急存亡之秋,两家军队合力抗击元军。
小说第一章叙述在重阳真人、广弘法师引导下,两家先祖杨粲和田佑祥结盟,订下救世之约。这份救世之约得到两家后人杨价、杨文、杨邦宪以及田兴隆、田应丙、田景贤等的效行。两家结盟,共赴国难,在抗击元军方面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小说浓墨重彩描写九次大战,其中六次即青野原之战、阳平关之战、马鞍山之战、大渡河之战、安夷县之战、钓鱼城之战就有播州军和思州军的参与。这些大战,都以宋军取得胜利而结束。播州军战中表现出色,被朝廷嘉奖,赐名“雄威军”。后因万山屯大捷又为宋理宗下旨改封“御前雄威军”,成了“两宋历史上唯一一支受封御前军的地方武装”。
思播二军实力有消长变化,播州实力一直很强,后来修建龙岩新城消耗过大,有所减弱。而思州一方在田景贤手里,势力日盛,成为抗击元军的主力。田景贤带领思州军据石屏山之险固守安夷县,击退元军轮番进攻,迫使前来督战的忽必烈退兵。思州军因击退元军而声名大振,安夷县被朝廷下令改名为“镇远”。最后南宋朝廷危亡之际,思播两方发联军勤王,也是以思州一方为主。
思播二军抗击元军,有思播二州少数民族的大力参与。播州这边,杨文与罗殿城结盟成功后,罗氏军队一直不遗余力抗击元军,坚持到最后南宋王朝灭亡也没有投降。思州这边,安夷县保卫战,当田景贤带领的思州军弹尽粮绝,已经打算与敌军同归于尽时,一支苗兵突然出现在战场援助思州军攻打元军,由此逆转并彻底改变战局。
有效抗击元朝军队并不断取胜,这是思播二州的光荣。这份光荣如果放到元军铁蹄横扫欧亚无敌手,偏偏在思播二军面前遇阻这样的角度看,更显得无比宝贵,足可自豪,当然也足可自信。
作者把作品写在脚下的大地上,写出脚下大地值得铭记的历史。小说树立起对于贵州历史与文化充分认识之后而来的自信。贵州历史为贵州各民族共同缔造,因此这份自信是贵州各民族共同拥有的。
塑造人物形象,增强贵州各民族凝聚力
白砚作为小说主人公,作者在其身上,寄托了深切的用意——“黔中魂”的“魂”之所在。小说交代,白砚是大金名臣白桦之后,诗人元好问学生,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座下弟子。白砚姓名中的“砚”和思州之砚不无关联。思州之砚是思州独具特色的物产,它是文化的象征物,经历、见证了思州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为在思州长期生活,并老死思州的精英人士,白砚固然不会像思州之砚那样长留于世,但他在思州的几十年,经历、见证的却是思州。
白砚接触范围,包括思播二州的少数民族,小说借此塑造了不少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如苗族首领龙飞,作者着力刻画其坦诚豪爽,勇敢无畏的性格。他在围攻安夷县元军退兵时冒死追敌,取得元军副帅夹谷龙古代人头,自己也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甘愿付出如此惨重代价,只为外孙能成为将来的思国公,其拳拳赤心,让人动容。再如罗殿城主罗阿源,及其同胞兄弟罗阿坞、罗阿榨。杨文极力促成与罗殿城共抗元军的盟约,开始他们表现得似乎不坚定,最后却成了播州抗元非常稳定的后方防线。作者叙述罗殿城战士在交战中往往越战越勇,表现得非常坚韧。
作者塑造人物,最终归结到一个“魂”:贵州各民族靠什么取得共同的认同从而凝聚在一起呢?那就是这块土地上各民族都经历了历史巨变,在诸如此类的历史巨变中形成共同的命运,产生共同的信心,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结成牢不可破的共同体。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播学视野里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编号:16BZW190)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